王崧舟:处理课堂节奏——曲直相映
曲直相映
所谓直,就是文本的内容线索是怎么样的?我的教学线索也是怎么样?就是顺着它来;所谓曲,那就是曲折,那就是有变化,你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的,你是由东往西的,我偏来个由西往东,甚至来个由南往北。
有曲就有变化,在处理的时候,曲和直在课堂教学的节奏处理上,又是一对特殊的矛盾。那么就曲直而言,它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哪里呢?我认为在“曲”上,一堂课你处理好了“曲”,其它的就是“直”。
曲直,就能够比较好地相互帮称,相互升华。
我们来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我上过这一课,这一课的设计在曲直方面,我确实是动了一番脑筋,刚才我说了曲直相应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呢?就是曲。你做好了“曲”的设计,“直”也就在其中。那么《圆明园的毁灭》我设计了几个“曲”的节奏呢?
第一,是变序之曲。所谓变序之曲,比如说这个文本的内容它肯定是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按照这样顺序来写的。但是《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的教学,我出现的序列跟课文的那个序列是不一样的。我首先让学生学课文的第一段,课文第一段说,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在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于是,我抓住两个“不可估量”,让学生来谈感受。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开去,“不可估量”的只是这两个方面吗?于是出现了开放式的第三个“不可估量”,按照一般的教学接下去,我会带着孩子们进入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那是讲圆明园的布局,然后进入到第三自然段,那是讲圆明园的景观和建筑,但是我没有。
我带着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以后马上跳到最后一段,最后一段是什么?最后一段就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最后圆明园的所有的建筑、景观,剩下的没有被抢走的文房珍宝,各种古玩器皿统统被这一把大火,毁于一旦,化为灰烬了。
于是学这一段的时候,我就抓住“化为灰烬”这个词,什么化为灰烬了?还有什么化为灰烬了?再想象一下,还可能有什么化为灰烬了?于是,我的板书就形成了两组词语:一组是三个不可估量,一组是三个化为灰烬,这是一种变序之曲。
它跟课文呈现的序列是不一样的,头和尾先解决,为什么要这么做?有老师问我了。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说,我的考量是一条。我认为《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既成的事实,因此课文一上来,它的情感就应该是悲怆的,是压抑的,所以我要营造的就是这样一种悲怆而压抑的课堂氛围,那么这样变序地来处理,效果会更好。这是第一个“曲”的设计。
第二个“曲”的设计,是猜想之曲。为什么说这个也是“曲”呢?因为课文在写圆明园的景观和建筑的时候,前前后后出现了七个“有”字句。圆明园有什么?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景观;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它出现了七个“有”字句来表达圆明园的景观和建筑的恢弘、绚烂、丰富多彩。但是事实上呢?事实上,要穷尽圆明园的各种景观和建筑,七个“有”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这一点课文当中并没有写,于是我就有了生发,这是一种“曲”。
我问学生:“假如要把圆明园当中所有的景观和建筑统统写出来,你们认为还需要出现多少个‘有’?”这是学生意想不到的,这就是一种“曲”,“曲”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意料之外,曲径通幽嘛。于是学生就说:“哎呀,那个就说不准了!不知道要用多少个‘有’啊!”于是我就让学生去找证据,你从哪儿看出来?学生就找了各种各样的证据:漫步在圆明园当中,恍如置身在幻想的境界。你想想,幻想的境界会有多少建筑景物?有学生说:“圆明园中有天南海北的,各种各样的建筑景观。”
天南海北的,各种各样的建筑景观会有哪些呢?需要用多少个有去表达呢?学生就这样去抠文中的相关的、重要的字眼来支撑自己的这个看法。正是学生在找了更多个课文当中隐藏着的“有”之后,孩子们对圆明园建筑的恢弘、大气,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和理解,这是猜想之曲。
第三个“曲”,是拓展之曲。课文当中内容是没有的,是我加上去的。我在哪加的呢?在学生读完了课文的二、三、四三个自然段之后,学生已经对圆明园的建筑,圆明园的馆藏的文物,有了相当的体认,但是我觉得还不够,这个势还没有充分地做足,于是我为学生补充了一份阅读资料,这份资料的内容就是:圆明园的世界之最。
比如说占地面积最大;比如说建筑时间最长;比如说馆藏文物最多;比如说圆明园内包含的建筑风格最多等等。通过这份资料的补充阅读,使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和感受更加深入,这个势被做得更足。课文当中没有的,我给学生补充上去的,这是不是一种曲?当然也是一种“曲”。
第四种“曲”,是升华之曲。那是在课文的结尾,我让学生设想并拟写纪念圆明园的碑文,这个内容课文当中也是没有的,但是顺理成章。为什么?因为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了呀!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了呀!剩下的只是断垣残壁。那么,现在我们要为圆明园立一个纪念碑,上面要写一些碑文,如果请你来拟写,你怎么写?这种设计其实也是一种“曲”。
这个时候,有的孩子的体悟他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有的表达得非常简洁:落后就要挨打;也有的孩子把圆明园的命运,跟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祖国的强大是对圆明园最好的保护;也有的孩子把自己的愤怒化为了纪念碑文:这里留下了两个强盗永远的耻辱,一个叫英国,一个叫法国。这也是一种“曲”的设计,其它的当然都是“直”。
曲直相映,“曲”往往出人意料,“曲”往往旁逸斜出,这样你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多姿多彩,就会摇曳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