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收录机(九十七)

1)
参加一个培训。现在每一次参加培训,手机里都会留下很多的照片,那是拍的主讲人的PPT。
后来,发现这样的拍照很影响手机的内存,且总是以后未能找到“用武之地”,所以现在我比较麻木和谨慎,不到百分百动心,是不会拍照的。
上次,还是有很多参会者拍照。导师说:“大家不要慌,这个PPT我要留给大家的。”于是拍照的也就少了。
可是,等到第二天导师传上他的PPT,哈哈,那PPT只有骨头,没有肉。每页PPT上只有一个大的标题,他的思考他的观点全都抹去了。
好吧,这样的做法也是培训的内容之一:有学术边界意识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2)
仍然是这个培训。
我们这次据说要进行15天,于是给我们分组了。但到了第二天的中午,我们才得以小组成员见面。然后规定后面的培训按照小组值日,需要做以下工作:上下午的暖场活动、主持、写简讯、收作业。
前两日的简讯已经看过,导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有些怕写这个简讯。
今天的主讲人早早就到了,也很热心地提醒小组要完成今天的任务,尤其是那个暖场活动。
可是,她就一直站在前面。拿到话筒说了上午的内容之后,就开始进行她的分享。什么暖场活动,什么主持,全忘记了。
好吧,这样的做法也是培训体会之一:投入地做一件事,就会忘记周遭的一切。
只是这样的任务布置过后,对于精心准备的人来说是不是有些失落呢?成年人是可以释怀的,但对于小孩子呢?
3)
今天所学是如何做参考文献。全部是实操,任由自己的思想在知网里驰骋。
还是学到一些。比如我之前只会关注这个主题有哪些文章,有多少篇文章。现在我知道了去看“指数分析”“权威专家”“被引次数”等,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献资料。
如何快速找到告高质量的文献呢?导师给了一些阅读材料,细细阅读,然后领悟,可以从时间上做逆序的查找,也可以从文章的相似性上,以及文章的权威性上,还可以从博士论文里去找。导师说博士论文的含金量是最高的,因为他在写之前必须去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要通读一遍,梳理出新的东西来。
老师给的阅读材料里,最受用的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献综述:原则、结构和问题》,以及《国内教师自主学习研究文献综述——基于CNKI数据分析》,能够回答很多的实际问题。
除此之外,我细细阅读了我们学校的在研课题的文献研究综述。佩服那几个年轻妹妹们花的心力和功夫,如果是我,肯定是不能完成质量这么高的文献综述的。我这感性的脑袋,对理性的东西多少有些陌生,以及出现排异反应。
可能我会犯的错误是:只有综,没有述,也就无法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读这个文献综述,激发了我去探究的欲望,想要在繁杂的复习阶段去做一些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一些较好实施的问题,我一般都会付诸实践,从学生那里套取想法,然后完成我的设想。
好吧,马上开始着手编辑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