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贵在品悟

通过近日的学习,我想拟出一份测试科学教师的试卷,着重突出了“对新课程标准的灵活把握”“对一二年级新版教材的运用与设计”“对1-6年级科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等几方面,以此体验对科学教学的领悟。
灵活把握课标。针对“新版课程标准与2011年课程标准相比,有哪些明显变化?对此,你的感受是什么?”回答这道题,不仅谈变化,还得谈自己的感受!出题目的是想看看应考的科学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课程标准,因为如果单纯背诵相关知识的话是无法回答这道题的,必须从高层次去品悟、对比才能答出来,难度系数很高的。不过,通过本题能够洞察到科学教师对课程标准把握的高度,得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等方面去思考。说白了,如果不好好研读课程标准,不把整个科学教材看一遍,真的不好答题的,而且一答就会出错。
巧用新版教材。比如“说出蚂蚁可能会爬向哪种食物,就是在(预测)”这道题是二年级上册课本中的题目,主要考查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按来源,光源划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生物光源( X )”这道题,是在兼职教研员到实践基地上课的交流会上市教研员明确过的题目,我及时选用上,想了解一下科学教师对个别科学知识能否深度理解;“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X)”(这道题主要考察科学教师是否细心、认真,因为课本中明确说好“在几十亿年里”,如果没有这个定语,还怎么能对呢?)。另外我还出了一道类似洞察教师灵动性的题目“《节气歌》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中包含了几个个节气?”如果是死脑筋,这个题很难回答的,而且也算是常识类的知识吧,岂能不会?
突出实践体验。对于“炎热的夏天,特别是烈日当头时,我们走在林间小道上却感到凉爽清新,这是为什么呢?”这道题务必得答出树叶遮阴、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三点才算周全,它是近期县教研室组织的四年级科学素养试题,曾经吃过苦头的我想看看其他科学教师能否想得周全。“某日,张老师领着学生们在做“分离叶绿素”实验时,发现小明独自一人闷闷不乐,也没有动手去探究。原来全班同学唯独他手里拿着一片黄色的叶子,其他同学都准备了一片或多片绿叶,不愿意和他一起去探究。请问,作为张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他该怎么去处理?假如是你,你该怎么办?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说出你的理由。”这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重点想考察教师课上的应变、应激能力,在尊重学生不同情况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突破固定思维,倡导一种“前瞻、思变、拓展”的科学精神。出题目的就是想看看科学教师能否满富教育情怀的?绝对不能伤害小明同学的前提下,主要是得领着学生们在对比中去探究“分离叶黄素”,达成一种对“分离叶绿素”的延伸和拓展为上策。
整套题做下来,得高分不容易,因为不仅熟知现行青岛版科学1-6年级的教材,而且还得熟练掌握新旧课程标准的不同,更得跳出教材看教材呀。这是我近年来专注于科学教学后的一种心得体会,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期盼与高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