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支持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理性思考
微视频,又称为微课,作为一个新鲜事物,进入中小学校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全国各地中小学都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实践与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视频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使得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课堂教学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准检测,使得革除教育弊端如反馈滞后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带来家家通、人人通,使得教育公平成为可能,微视频的优点显而易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微视频,能否真正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学生有效学习,不少人提出了质疑。我们的理性思考是:制作和使用微视频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
制作和使用微视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我们看来,有效学习是学习在效率、效果与效能三个维度的有效统一,在实现学科知识目标与获得学习体验之间寻求平衡一致与完美统一,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包含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灵活的认知策略与学习方法、行动效率、系统的思维与整体的认知等,最后才是学习成绩。
但是,如果期待以微视频来支撑课堂有效性的提升,而引起课堂的颠覆,似乎夸大了微视频对课堂的影响力,需要我们的理性思考。微视频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确有较大作用,但是微视频课堂,就是更好的教学吗?微视频的确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学习情境的从远及近,从虚到实,也让“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微视频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也的确刺激了学生的新鲜体验,宕开学生的接收兴奋点,满足了互联网原住民的娱乐与兴趣的需求。但是,微视频如果仅仅成为提高了资源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工具,或者,使课堂前“伸”后“延”,将教学重点及难点变得“可重现”,在一定程度上为支持学生学习提供了支点与可能,也仅仅是多样化学习方法的选择之一而已。
有效课堂,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意识,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的行为表现。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互动,是人与人的自然交流,是在一定情景中与知识的对话,与不同大脑之间的碰撞,是能让学生建构知识、获得经验,保持探究的锐气与兴趣,更是因为得到充分情感体验和深度交流后获得的深刻的、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与积极情感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其标志正是教师的课堂与学生的课堂有机整合。对教师而言,微视频代替了教师成为一个知识信息的传播者,最短时间呈现了知识并且可以反复多次观看;但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却不是微视频可以替代的——教师能够在课前精准设计,课中创设环境,从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协作性等着眼,调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讨论和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自然而轻松的示范与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这也意味着,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方,是人“人化”的地方,课堂除了学习知识点,还涉及到学生学会独立自主、自我评价、与他人如何相处等,如果教师能够真正从这些视角去反思微视频,那么信息技术才可能真正实现对于课堂的有效支持。对微视频是否提升课堂的效率、效能和效果,目前还缺少大数据分析其究竟如何,仅仅只能判断,微视频对于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的确很明显。但是,从人与人的自然交流角度看,微视频让学生课前通过人机对话这一单向度的交流、课间教师过多依赖工具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精准检测以改变课堂教学目标、或者调整教学环节,能否有效促进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尚需调研数据进行支撑。
另外,对于教师而言,制作微视频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视频,可以解决教师身边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简单实用。但是,教师为一个微视频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却是高昂的,与很多运用微视频教学的老师交流,他们几乎都表达了制作一个微视频的时间大概在5小时,这个时间还不包括对微视频内容的选择、设计、信息整合等,只是在确定微视频内容之后开始录播的时间。这也是很多教师只是将微视频当作公开课、微视频竞赛而制作,在实际教学生活中,视其必要与可能而制作,从而没有开发出系列的微视频课程。有专家曾呼吁在互联网+时代下,集网络资源梳理成学科教学的系列微视频,但令人质疑的是,则是否又会流于资源库的作用?当然,即使有了这样的一套微视频教程,具体到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每个学生,能否给他们带来契合的个性化需求的教与学,这又另当别论。毕竟,微视频是否有效支持教学有效性,最根本的还在于人,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学习风格的把握、学习兴趣的了解等,教师的教学机智,基于其教学观、学生观与评价观的重建;学生能否了解自己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能够自我反思自我规划形成灵活的认知策略,这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前置和课后反复观看视频的问题。有效学习的情境性和社会性,使得学生形成潜在的良好的认知习惯和知识获得策略进一步提升学生新的学习行为的效果和效率,关键还是在于课堂上的交往、互动品质。
我这么说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微视频以及关于微视频的探索,相反,我很愿意看到一个新兴事物经过无数人探索而形成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这就得坚持 “奥卡姆剃刀定律”:简单的即最好的。这一表述也有一种更为常见的形式:如果你有两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测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微视频探索需要找到另外一个竞争对手,在是否支持有效学习、提供更好的教学这一目标实现上,是否最简单?很坦率说,我们的课堂不是容量不够,不是难度太低,相反是容量大难度高的情况下,教师不是引导学生联结过去、联结生活,而是推动学生仅仅通过记忆来学习知识,在等待、激发学生从容思考、发展深度思维、学会表达沟通等方面,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微视频能够帮助教师在激活学生已有的正确知识过程上,如利用微视频做到1)用练习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2)将新的学习材料与从先前课程中习得的知识清晰地联系起来;3)将新的学习材料与从学生课程中已习得的知识清晰地联系起来;4)使用与学生的日常知识相联系的类比和实例等,节约教师的讲解而引导学生的研讨、深入对话,实现课堂的 “翻转”,倒是确实可以实现课堂有效性的提升
其次,面对信息时代我们还是要回归“什么是教育?” “当你把学校里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应是烙在孩子身上永远也忘不了、丢不掉的东西。也就是特有的学校文化赋予每一位学子身上的特有的性格、气质、处世方式及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这些往往不是人机互动可以涵育的。最好的教学或学习环境是“自然”环境,是遵循学习者思维和深度学习的环境,是创设有机体的学习生态,这种学习生态,是自主的学习、积极的探索、愉快的合作,是人与人的相互启发,人与知识的联结,在做中学,学方法性知识,在悟中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情感。而缺少教师指导和真实情境下的生生互动的微视频学习并不是最理想的学习环境,至少某种程度上不是最符合学习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环境,特别是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慎用信息化学习环境。比如,学生在家观看微视频,而没有课堂的交流研讨,就难以实现指导学生掌握识别不当的已有知识的方法,如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强调适用条件”;教师需要提供启发式的问题、引导研讨指导归纳并展示,帮助学生避免知识的不当运用;需要教师清楚地讲明本学科的特定要求;同时,教师得指明类比的问题所在,这恰恰不是学生自我能够实现的问题诊断与归类。
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撑微视频的真正实践和探索,最值得关注的是,它为有效学习提供了认知工具,包括思维可视化工具、建模工具与知识管理工具。合理使用微视频帮助进行教师、学生的知识管理,既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微视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但是微视频绝对不是简单的媒介,更需要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从学习心理、心智模式等方面做更多的研究,从而从碎片化、随意性的微视频走向系列化、结构化课程,实现为有效学习提供可视化思维、优化结构与共享智慧的教育环境。
每一个学习者,对有效学习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价值取向,实现有效学习的方法、途径不尽相同。微视频是否是更好的实践方式,微视频以及关于微视频的一切探索,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的提问是:
你们学校使用微视频教学吗?你们的观察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