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级小教科学

10组,科学作业

2018-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胖昱

1.0版本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热、热传递、导热性的概念,并区分其概念。

2、掌握实验器具以及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

3、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温度、热、热传递、导热性的概念。

难点:区分生活中的温度、热、热传递、导热性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烧杯、玻璃棒、铁棒、木头棒、铜棒、温度计、热水、纸、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触摸教室里不同材质的物品(比如金属、木头等),然后描述一下对于物品温度的感受,再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刚才触摸过的物品,你发现了什么?

(二)展开

1、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个实验(记住轻拿轻放实验仪器,注意安全)

将烧杯放在桌子上,里面加入一定量的热水(用温度计测量一下并记录),然后将铁棒、铜棒、玻璃棒、木棒的一端轻轻放入烧杯中,等待几分钟。在这几分钟中,请同学们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几分钟过后,师:请同学们首先测量一下水的温度,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和前次测量相比,水的温度降低了。

3、师:那请同学们小心地拿出铁棒、铜棒、玻璃棒、木棒,用温度计测量一下末端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铁棒、铜棒、玻璃棒、木棒的温度和之前测量的相比提高了。那老师这说明了什么?

师:(说明水将热量传递给了这几个物体)我们就称之为“热传递”

师:为什么这些物体的温度在相同环境下不一样呢?

生:因为每个物体的材质不一样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不同的物体接受热量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即不同的物体导热性是不一样的。

小结:

师:通过实验,不同的物体之间,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个传递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热传递;并且不同物体之间导热性是不一样的。

五、课后作业

1、课下请同学们将本节课学习到的相关概念巩固一下

2、利用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解释一下“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摸到金属的温度和木头的温度是不一样的?”

KI模式包括:析出观念、添加新观念,辨分观念、反思和梳理观念

析出观念:尊重并以学生的观念为基础,鼓励学生表达生活中的观念或想法,这是为了析出他们带入科学课堂的各样的观念。

1、本节课首先提出了一个“像侦探一样思考”给学生一个态度引导,尤其是最后一点,要求学生依靠证据而不是依靠个人感觉。

10组,科学作业

2、让学生去思考加利福尼亚在十二月和六月的气温为什么不同?并且给出相应的答案供学生去选择和思考。

感悟:在抛出一个引入的时候要去与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呈一个铺垫的作用。

10组,科学作业

3、

10组,科学作业

   

4、通过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引出“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四季吗?”这个问题,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

10组,科学作业

5、进行温度模式的调查

10组,科学作业

6、因为第四步讲的是温度模式的调查,所以在第五步的时候给出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思考。第二问提出的用图表中的数据去解释自己的答案有助于让学生学会用证据来说话。

10组,科学作业

     

7、从以上调查当中得到了什么证据

10组,科学作业

8、给出一个学生的个案,让同学们根据他的想法再去进一步讨论。

10组,科学作业

9、在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之后,再去思考自己的想法(变/不变)

10组,科学作业

10、和伙伴们再一次讨论,得出一个最优答案。

10组,科学作业

通过看这个课程触动最深的地方:

1、在KI模式的析出观念中,它是尊重学生的观念的,在这个课程中,无论抛出了什么样的问题,都给于学生非常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下面的一个个课程中,会利用证据让学生的现有观念和已接触观念相矛盾,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答案。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2、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而非教师的直接灌输,更易于学生接受和吸收。

教案的修改:

1、修改导入环节。

2、增添实验(热传递)

3、给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

2.0版本

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温度、热、热传递、导热性的概念,并区分其概念。

2、 掌握实验器具以及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

3、 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温度、热、热传递、导热性的概念。

难点:区分生活中的温度、热、热传递、导热性的概念。

三、 教学准备

烧杯、玻璃棒、铁棒、木头棒、铜棒、温度计、热水、纸、笔

四、导入

10组,科学作业

师:请各用一句简短的话描述甲、乙的感受。

生:第一个会觉得天气特别冷,第二个觉得天气特别热。

师:同学们说的很棒,那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冷和热的情境?

生:比如冰箱里的雪糕是冷的,从烤箱里拿出来的地瓜是热的。

生:比如从热水瓶里倒出来的水是热的,过了一会水就变冷了。

师:同学说的很好,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感受一个小实验。

实验一:

10组,科学作业

师:请同学们用双手去感受一下两个烧杯的温度

生:第一个烧杯是热的,第二个烧杯是凉的。

师:这种冷热程度叫温度。那么,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那么老师有一个疑问:热水中的热是怎么样传递给我们的手的?

生:因为热水是热的,所以手接触到热水后就变热了。

师:那么将别的物体放在热水中也会像你们的手一样变热吗?我们接下来做一个实验,做完之后同学们再讨论一下。

10组,科学作业

实验二: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个实验(记住轻拿轻放实验仪器,注意安全)

将烧杯放在桌子上,里面加入一定量的热水(用温度计测量一下并记录),然后将铁棒、铜棒、玻璃棒、木棒的一端轻轻放入烧杯中,等待几分钟。在这几分钟中,请同学们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几分钟过后,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下这几个物体末端的温度。

生:铜棒和铁棒的最先变热,其它的稍慢一些。

师:那同学们从当中得出了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一下。

生:不同物品的接受热的程度可能不一样。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种现象用专业词汇来讲就是物体的导热性,不同物体的导热性不同,导热性能较好的称为热的良导体,反之称之为热的不良导体。

实验三: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同一根金属棒在水中,它的末端中端和顶端温度是一样的吗?

生1:一样的,因为他们浸入的是同一杯水中

生2:不一样,因为有一部分是裸露在空气中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答案,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跟老师再进行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

10组,科学作业

师:同学们先来观察一下干的氯化钴试纸是什么颜色的?

生:蓝色的。

师:那同学们再观察一下滴入少许清水的氯化钴试纸是什么颜色的?

生:是粉色的。

10组,科学作业

师:好的,我们前期的观察都准备就绪了,那开始我们真正的实验吧!

师:首先我们取三片氯化钴试纸并将其对折,分别挂在铜棒的A、B、C三处,加热铜棒的另一端,我们观察一下试纸颜色的变化。在加热的过程中,同学们先猜想一下,试纸会有什么变化呢?这些变化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生1:不会有变化,因为在同一根铜棒上。

生2:有变化。·······

师:那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实验结果。

生:A处试纸最先变蓝,C处试纸最后变色。我们小组经讨论后认为跟温度相关。

师:能具体阐述一下这种变化跟温度的关系吗?

生:试纸的变化可能跟它们所处的温度不同有关。

师:老师给你们举个例子,将一块黄油放入锅中,接触锅的部分最先融化。结合这个例子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尝试总结。

生: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是由高温的一端传向低温的一端。

师:同学们很棒,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之为“热传递”。

课程小结: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之为温度。

不同物品的导热性不同。导热性能较好的称为热的良导体,反之称之为热的不良导体。

热传递: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是由高温的一端传向低温的一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