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矜名不如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矜名不如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译文】崇尚名声不如逃避名声更有趣味,熟谙世事怎如减省一事更为轻闲?
【点评】此处讲的是如何在声名与做事问题上进行取舍。名与事,这是人生中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虚一实,与人在世间的存在息息相关。洪应明认为,在“名”这个问题上,逃避名声比崇尚名声更有闲散之趣;在“事”这个问题上,与其在洞悉人情世故之后,让自己历练出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付出身心疲惫的代价,不如从主观上尽量省事、能不做事就不做事,更来得悠闲。
这是人生的“减法”原则,通过主观抑制,在最大程度的削减中获得人生乐趣,甚至表现出追求“极简”、削减至零的倾向。在古人看来,“逃名”是极高的境界。
西晋时有个人名叫胡威,其父胡质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担任荆州刺史,以忠正清廉著称。胡威从京城洛阳去荆州探望父亲,由于家中清贫,没有车队仆从,只是单身骑驴而行。他在荆州住了十余天后,告别父亲,起程回家,父亲赐他一匹绢。
胡威问父亲:“您为人清高,不知从何处得到此绢?”
父亲说:“这是我俸禄的结余,作为你路上的开销。”
胡威这才接受,踏上归程。每到一个客栈,他就自己放驴、取柴做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起上路。胡质帐下有位都督,此前请假回家,暗中置备好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着,邀请胡威结伴同行,事事帮着胡威打理,还请他吃饭。胡威心中生疑,于是引他说话,得知实情,就用父亲送的绢偿还此人,让他回去。胡威后来把此事写信告诉父亲,胡质把这名都督打了一百板子,予以除名。胡威后来做了徐州刺史,为官清廉,治理有法,当地风化大行。晋武帝司马炎召见他,谈起往事,武帝感叹其父胡质的清廉,并问胡威说:
“你和你父亲谁更清廉?”
胡威说:“我比不上我父亲。”
武帝问:“你父亲哪方面胜过你呢?”
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不知道,所以我远远不如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