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是怎样炼成的》田俊国-读书笔记
《精品课程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是由用友大学的校长田俊国先生编写的。这几天认真拜读,书本的理论介绍、案例解释到内容解析,干货满满,也包含了许多他对企业培训的思考和建议,作为一名企业培训者,我觉得非常受益。
《精品》的核心是通过建构主义的导入,对学习的五大核心要素(目标、内容、逻辑、形式、过程)进行分析说明,让读者不仅知道开发一门精品课程的全流程,更懂得用建构主义的思维去引导学员思考、学习。
一、三大主义的知识导入:
曾经听过太多次“建构主义”一词,有些抽象。作者通过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发展过程的介绍,阐述了建构主义对学习、培训的重要意义。
行为主义:个人认为主要是通过对日常行为习惯的研究,探索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和影响。相关的学术就有我们常听到的组织行为学、巴甫洛夫的狗的实验、强化理论等。这是通过现象透析本质,研究对象是发生了的行为。
认知主义: 重点在于大脑对信息的加工,用不同方式传授不同类型的知识。
建构主义:核心是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价值观和信念,所以学习也要尊重个人的发展,相信改变是从内在开始的,由个人发展建构起的知识体系、认知等更利于其个人的发展。王阳明心学、斯蒂芬柯维的七个习惯中都有窥见,我们要能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就需要开启自己的心智模式,即建构起自己对事物、世界的认知模式,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他人。因此,要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让学员建构起自己的认知和知识体系异常重要。
三者的特点作者用了以下三个故事说明:
1)行为主义:园丁修剪花草。哪些行为需要调整,及时修整改善;
2)认知主义:西瓜还在小的时候,套上套子,让它长成你想要的样子;
3)建构主义:不断给生长的花草浇水,施肥,让他成长得更好。
二、谈谈教学、讲师和学生三者的特点和关系
一、关于教学:
1)教学是一个交互的过程,而不再是填鸭式的。交互很好理解:学电脑、学游泳光是讲你永远不会的,还要学生用和不断进行知识迭代才能真正会用。所以学和习就是在老师和学员交流、互动以及学员练习、使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2)e-learning不可能取代面授,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课堂的交互很重要。
3)教学的过程是可以设计的。
4)教学的方式:五星教学法
第一步:聚焦问题→指导培训需求是what
第二步:激活旧知→用已知的扩展开
第三步:论证新知→why要用,how to,可行性多大?
第四步:应用新知→由不知道到知道,尝试去用
第五步:融会贯通→将新知熟练掌握变成已知
4)五星教学法怎么用?
这个理论我们其实日常都在用,只是总结提炼后能够让我们不断去检视和完善。要教学,就应该清楚学员学习的过程,每个环节的特点,然后才能更好的设计课程。所以在使用时,必须明确设计课程、培训的目的,要贴合需求,然后用先用的知识去引导学员,可以触类旁通、层层递进学习,如果学员掌握不好:是他们不具备这样的知识?还是新知识没有讲清楚,无法链接新旧知识,还是不懂得如何应用,或是每个环节都学了,但是没有将所有环节完整串联?思考哪个环节出问题,不断迭代教学内容。
二、关于能力
”这个员工能力太差“”这个团队水平太差“,老板和领导很喜欢用这样的表述。作为培训管理者,所有问题不能一刀切,具体问题具体看,能力、水平这东西就必须分清是属于ASK中的哪一类,从而应用不同的策略更能事半功倍。
1、K-知识——教授知识的最终结果就是要能做到”提取“。
1)教授知识时常见三道坎:愿不愿意学,学不学的会,增么用?
2)知识类培训的五大策略:
1-左右脑交替记忆。左脑→理性,逻辑;右脑→感性,图像。人们常说男左女右,男人更理性,女人更感性,就可以区分左右脑对应的功 能了)how to do:先明确你在讲某个知识点时,学员使用左脑还是用脑在思考?例如记忆数字和文章,学员脑中是用左脑思考,偏理性,因为是纯数字和纯文字。如果学生一直记不住,我们就换右脑思考,用图像、动作等刺激视觉的方式讲授,比如前三个数字是谁的生日,另外一串数字是某个房间号,这篇文章的情景是某座山,山里有个老和尚等等。下次学员再用这个知识时只用调用图片和场景即可。反之:我们记忆很多理论和方法时,脑中的确浮现了很多画面,但是记不住,换左脑思考,我们用一些绕口令、字母简写等记住,简短而易记。
2-分类记。苹果对苹果,阿猫对阿猫,不要把苹果放在动物堆里讲。
3-记忆精加工(强化)。利用图片、口诀等
4-多线索。多描绘这个知识的特征→即标签,例如黄瓜:绿色、水果、清甜、蔬菜、开黄花、可凉拌。
5-重复记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重复记忆和加强练习,还要刻意练习。
2、S-技能。教授技能的目标就是要让学员“掌握”→变为自动反应
1)同样也会同知识类一样的三道坎
2)技能类培训的五大策略:
1-观察模仿 2-分解练习 3-尝试 4-反馈 5-多练习(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
3)要能应用好策略,有三个习惯要点要留意:
1-要让学员有意愿 2-过程要快乐 3-学习结束学员要有成就感
3、A-态度。改变态度就要重新定义“价值”
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态度既然属于能力的范畴,就是可以改变。
1)影响态度的五因素:①假设;②信息;③价值;④身份;⑤系统。
案例一:你约朋友中午吃饭,他迟到了将近半小时。心里很不爽,认为这个人不尊重你。但是当你看到他满头大汗来到现场,你想这个人刚刚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大事,然后才急急忙忙跑过来,无论如何也要赴约,顿时觉得没什么好气的。——这就是假设改变了,态度也改变了
案例二:你约朋友中午吃饭,他迟到了将近半小时。心里很不爽,认为这个人不尊重你。但是他满头大汗来到现场,告诉你刚刚遇到了一场车祸,帮手把伤员送到了医院,怕你担心就没有给你打电话。你顿时觉得他变得伟岸,甚至觉得自己刚刚这么想他,是不对的。——信息变了,态度也会变
案例三:《看见》总有一个故事:一位教师辞职回家后专门去教智力不健全的孩子,上了电视,采访中她还帮学生一份一份装订作业本,看了节目的都说这位老师真伟大,放弃了稳定的收入,安逸的生活。结果,另外一个电视台报道:针对教育特殊孩子的教师,国家给了很大的补贴,一年收入算下来,远远超过教师原有的工资。“我现在看着她钉作业本的动作觉得是在省钱”陈虻说。——价值改变,态度就变了
案例四:读书时老师会叫最调皮的学生担任纪律委员,不爱运动的担任体育委员,身份一变,大家也自动改变了态度。
案例五:有的人上班时安静不活跃,做事一板一眼。但是搞活动时,又能唱又能跳,还能组织自己的小团队。——系统改变,态度就变了
看完上述几个例子,就很清楚要如何改变员工的态度了。
2)态度改变五大策略:
1-提供信息(信息) 2-引导价值(价值) 3-树立榜样(价值、身份) 4-制造冲突 5-调换环境
三、关于讲师
1、讲师最主要的任务: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利用好课堂等这个大道场。
2、讲师授课的三大法宝:
①抽身:忘掉自己,关注学员;②给情境(越逼真,越贴近学员越好);③善于提问(引发思考)
后两者应该是区分一位讲师的两个主要衡量标准,有的讲师上课讲了一大堆三个和尚、山上有座庙这样的故事,义正言辞的说:这个故事讲了这样一个道理。大家都听过,但是太牵强。有的老师全程滔滔不绝,学员没参与,没有引起共鸣和思考,很快就会忘记。
四、关于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接受才能重建和改变。
五、三者关系
1、传统的教学面临着几个挑战。
对于老师:有人为了提问而提问,不懂得如何设计课程,填鸭式教学,大家只要上课开心多讲几个故事笑一笑,评价高了自然就是好课程。
对于学生:习惯与被动学习,不习惯开口发表意见。
所以田老师给了一个说明:
教学的过程放到课堂、会议等,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道场,讲师在过程中输入信息和情境,学员在当中进行“涮锅”,结合自己已知的东西形成新知。所以教学过程的好坏,跟对象有关系,跟过程的设计更有关系。如果老师想改变,可以从五星教学法入手学习和思考,多尝试;面对不善于开口和思考的学员,要用“烈火烤干湿柴”的精神,相信一定会有改善。
三、课程的形式
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围绕课程设计的五要素进行阐述。根据作者的说明,整理如下:
形式:例如打游戏,玩家会沉迷到各种情境中,可按照自己的意识自助操控角色,玩得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好的游戏会给玩家一种超强的体验感,在“打”游戏的过程中,玩家全程是在思考的。(田老师与他儿子谈论玩游戏的这个例子解释很到位)
所以:好的形式应该是为学员打造好的体验。
1、好形式的五要素:
四、课程的逻辑
逻辑就像人体的DNA,对我而言更像各种血管,连同全身的各个器官。这一篇章没有太多描述,分享了五种逻辑关系:顺序逻辑、关系逻辑、分类逻辑、线索逻辑、结构逻辑。
后序进行设计全流程讲解时,其实也就是在讲“逻辑”的内容。
五、课程设计的过程
1、记住一句话:设计是科学,讲授是艺术。
2、记住三个核心:遵循规律,适时调频、左右开弓。
1)遵循规律-不同时段学员的精力不一样,所以应该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刺激(倒U型曲线)
2)适时调频-运用不同策略
3)左右开弓:左右脑交替思考,做到张弛有度。
六、课程设计的全过程
分解了各环节后,脑中没有整体结构可不行,所以最后一章,从培训设计的需求到评估分别进行总结阐述。
第一步、从需求出发
1、需求的三大来源
1)战略驱动→何时产生:企业战略转移对组织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时
2)业务驱动→何时产生: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问题
3)员工能力驱动→何时产生:员工达不到岗位要求
2、如何满足需求:
1)总结提炼内部最佳实践经验。行动学习等,适用于2)和3)类需求
2)借鉴、对标优秀企业的经验。1-3都可以
3、如何寻找需求:
1)BEI访谈法(行为事件访谈法 behavioral envent interview)。特点:一对一进行,耗时长,但能提供很好的情境。
2)行动学习法。特点:能集思广益,效率高,特别推荐(市面上的行动学习课程很多,咨询公司也常用),方法:六西格玛DMAIC流程。
第二步、设定目标
目标设定的原则:目标应是表现性目标。(即学员能够在培训前中后都能通过行为表现描述的目标)→个人认为就是要遵循SMART原则。举例:表现性目标:熟练能够运用smart原则描述2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三步、设计内容
1、内容从何而来?
方法:主题阅读。建议阅读两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由于都拜读过,所以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即核心:
1)明确目的与目标
2)提升阅读速度(因为要看很多相关书籍,才能提炼观点)
3)解析知识点→运用拆书帮的方法RIA
2、内容如何编排
1)score法则→案例实践的采集。
S-背景 situation
C-冲突 conflict
O-选择 option
R-结果 result
E-评价 evaluation
解释:这是什么?要学习的目标和相关知识点确认了,内容框架有了,但是上课要让学员感受到“有血有肉”的东西,所以要用不同的故事案例讲解。score的法则就是用于整理描述案例。
2)如何使用?
a-score的顺序可以依据故事的展开和需求进行调整。先讲选择再讲冲突,又在讲结果都行。但要包含这些元素。
b-过程可改进。如:冲突→结果→选择→冲突·······
3)过程中要:随时回顾,紧盯目标。
不要一锅端,不要满汉全席,适合达成目标及要求的才是好的内容。
第四步、设计的过程
1、逻辑的梳理:
运用MECE分析法(《金字塔原理》核心)知识点分类不重叠、不遗漏(女入对男人√,女人对老人×)。
如何使用:将内容要点先分大类,大类中再分小类,找寻内在关系,再取舍
2、使用的形式:
1)态度类内容→用情境
2)技能类内容→反复练习,不断强化
3)知识类内容→要能让学员快速“提取”。方法一:知识归类记,方法二:知识要捆绑。
3、过程的试讲
1)过程评价的标准:五星教学法
2)评价是否合适的五维度:激发、参与、启发、冲击、印记
3)使用策略:
时间编排→心电图
收放策略→五星教学法
多形式编排→学员体验路径图(利用便利贴,写上不同角色需要做的事情,然后张贴在一条路径上)
第五步、评估与课程改进
1、评估
领导说:这个课程学完,和他们的业绩要挂钩,要体现在企业的ROI上,这种情况太让人抓狂。从态度到行为的改变,影响因素很多。柯氏四级评估问世这么久,但是要是能够完完整整做到,评估也就不会成为培训师的大难题了。
我认为,当前企业内训的评估有一个不正确的倾向,那就是力图把培训效果体现在企业的ROI上。我想这是一种讨好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做法,目的是换取企业最高领导者对培训工作的支持。虽然我很提倡做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培训,但我认为,培训工作者能努力的极限是确保培训的内容是跟战略接轨、从概念中获得直接体验,力求做到“学”和“习”的结合。至于对ROI有多大贡献,我倒觉得总监因素太多、干扰太多,甚至有方向性错误的嫌疑。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培训是作用在人身上的,及培训的效果顶多能衡量出受训者本人行为的变化,尽管企业经营的绩效中确实有人的能力提升所作出的贡献,企业经营绩效却不能显现培训效果的去不,因为人一点改变很可能是终生性的改变。
1)三元评估。评估以下三种能力学员是否有提升以及改善情况如何。
分析力——对客观事物内在进行分析
创新力——结合所学与实际,有创新的举动或者事物产生
实践力——能解决什么问题,具体任务有哪些
2)ASK的评价。
综合评价行为整体表现的描述:习得、通话、适应、表现、抱负.(即学员学完后,能用什么词语描述他们的行为?),不同的能力类型也可用所处阶段去描述。
如何理解:
1)每类能力对应不同个的学习阶段,培训评估是测学员学完所处何种阶段,是否和目标预期一致?
2)不同类型能力对应的表现综合反映在“行为整合表现”的五阶段上。
2、课程改进
好的课程是需要不断打磨的,精品课程需要不断更新迭代。例如以前的手机,一个月也不更新一次,现在的手机系统、软件,如小米差不多都是一周更新一次。没有一蹴而就的完美实物,但是我们可以更新迭代不断追求完美。
延伸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样读书就够了》
《金字塔原理》
《组织学习Ⅱ》-阿吉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