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纠结过往,做好事前控制更为重要---《论语 八佾第三》第二十一
20171214
今天学习了论语《八佾第三》第二十一章: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一章不好懂。意思是:哀公问宰我关于社的事。宰我答道:“夏后氏用松为社,殷人用柏,周人用栗。宰我又说:‘用栗是要使民战栗,对政府有畏惧。’”孔子听到了,说:“事已成,不须再说了。事既行,也不须再谏了。已往之事,也不必再追咎了。”
这是哀公跟宰我的一个问答,孔子有一个评论。哀公就是鲁哀公,鲁国的国君,姓姬名蒋。他是鲁国第二十六任的君主,他是鲁定公的儿子。宰我,是孔子弟子,名予,字子我,称宰我。
“哀公问社”的社是讲社主的事情。我们通常讲的社稷,社是土神,稷是榖神。土神和榖神叫社稷,以后就代表一个国家。这里哀公问社,他所问的社,是指社主。何为社主?《朱子集注》是这么说,“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代,这个三代的社主是不同的。社主是为了祭土神的时候,要立一个木头牌位做为神的凭依,那么这个木牌就称为社主。
三代夏商周,做社主的木头是不一样的,后面宰我就跟哀公回答这个问题,说“夏后世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松、柏、栗就是三种不同的树木。在夏代用的木料,是松树的木料,在殷商就用的是柏树的木料,在周朝用的是栗树,栗子树这个木料。
当哀公向宰我请问社主所用木料时,其实他是有用意的,话里有话。根据历代名家注解,说鲁哀公想除去三家的权力。因为三家一直在鲁国专权很久,每一代国君都受三家制约,心里当然很不爽。哀公当时就很想除掉他们,但是也不敢明说,所以就借着问社,来请教宰我,他其实是暗示要诛灭这三家。
宰我在孔门弟子里头言语第一,很会说话,比子贡还厉害。当然也很会听话,一听他就明白鲁哀公的意思。这种事情当然不能明说,说出来难免会引来杀身之祸。三家是权臣,国君都不放在眼里,所以宰我也就以这个隐语来答复鲁哀公。他就讲到做社主的木料,到周朝就以栗子木。然后说“使民战栗”,用栗子树的栗,来谐音说使民战栗。战栗是恐惧,使人恐惧,意思就是说可以诛灭三家。
结果这个对话被孔子知道了,“子闻之曰”,孔子听到以后,他就有一段评论,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在先儒批注里面有好多种。比较常见的是汉代包咸的批注。他批注说:“事已成,不可复解说也;事已遂,不可复谏止也;事既往,不可复追咎也。”
“事已成”就是事情已经做成了,都已经过去了,就不可以再拿出来说。这个事当然是指那些要紧的事、敏感的事。“事已遂”就是事情已经基本都定局了,虽然没做成,但是已经定局,结果已经可以知道,这时候你就不能再去劝谏他不做这个事了。谏止,就是劝谏他停止,这个都是做人的艺术,叫劝谏。要在某人还没有开始做事的时候,劝谏他,那才管用。事情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你再劝谏他,不等于马后炮吗。“事既往”,这事情已经过去,那么也不要再追究其它人的责任了。
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批评宰我,他认为宰我不应该暗示哀公对三家发动战争,战争受伤害的是百姓,这有违仁义之道。他认为,三家专权已经很多代了,许多事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已然是既成事实,没必要再挑起争端。最后一句“事既往,不可复追咎也。”既是说对待历史的态度,也是对宰我愧疚之心的安慰。
归根结底,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立足于当前,做好今后各种事情的规划,也就是事前控制,而不要纠结于过往,一切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