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就业率100%,可我还没找到工作
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20万,史上又双叒叕最难就业季。新闻标题从“2015年更难就业年”、“2016年,又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季’”,到最后社会科学院专家盖棺定论“未来或每一年都是大学生最难就业年”。这也省却了一众新闻媒体怎么费尽心思想标题,凸显“今年更比去年难”的头疼问题。
然而,与各大新闻媒体渲染“就业难”氛围相悖,每年各大高校就业率都高的吓人,没有90%以上的就业率都不敢拿出来见人。
敢问贵校100%的就业率是真的吗?认真的吗?↓↓↓
ps:本文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指本科毕业生中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包括①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②考取研究生、③出国留学及出国工作、④自主创业、⑤灵活就业等。
为了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领导老师们也是挖空心思,各出奇招。
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数百名毕业生反映,学校为提高就业率,用毕业证、学位证等“胁迫”学生做“假接收函”,按时上交能得到补助100元。而部分未上交的同学,在报考基层服务项目时,发现已经“被就业”,无法报考。
2014年,安徽六安皖西学院一应届生爆料,自己如果不提供就业证明,就领不到毕业证。
2010年,湖北孝感学院公布就业率超过90%,部分院系接近100%,位居湖北省高校前列。但多名受访学生却称,他们中很多人并没有就业。只是因为学校威胁若不签署就业协议,就扣发毕业证和学位证,所以只好随便找些单位盖章了事。
总结起来,高校作假的方法无非有以下几种:
威逼利诱
自古“重金之下出勇夫”。有些学校采用物质奖励,给签订劳动合同、三方协议的就业同学发放一定金额的金钱奖励,而未找到工作的同学则没有。
当然,有奖肯定也有罚的。某些学校将毕业证、报到证与是否就业直接挂钩,一手交劳动合同,一手交毕业证、学生证。
没有就业?抱歉那你也别毕业了。
瞒天过海
学校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帮学生找单位,批量签订“就业”协议,提高就业率。一切手续与正规就业并无两样,只是学生不去该单位上班,也没有报酬。
学校不出面的怎么办呢?学生自己托人找关系、招人脉,随便盖个协议敷衍一下。
自主就业
实在找不到就业单位的同学怎么办呢?没事,自主就业申请了解一下。
无论你是开公司、开画室、开淘宝店,统统都是就业,不是嘛?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开学院的毕业生大会,各个领导,辅导员都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说,“同学们,就业报表没填的赶紧填啊。不要让学院丢脸,让我脸上无光啊!”对于个别钉子户,辅导员挨个打电话问候,或者挨个办公室喝茶。
除此之外,考研、留学统统都算进就业率里。
更扯的是,办暂缓就业的学生被告知,“暂缓和就业是两回事”、“没签合同没关系,把意向单位填上去也可以”。
这么盘点下来,几乎每一个同学毕业后都找到了“文件”上呈现的归宿。
学生就业质量、是否真正入职,也就和学校没多大关系了,反正我只要我的数据。
“就业率是招生计划调整和办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学生报考都很看重就业率指标。”某高校老师表示,就业率对高校招生计划指标有直接影响,若调减招生计划对于一些高校来说压力很大。
哪个学校就业率靠前,哪个专业最容易就业,每年都会成为热门的讨论话题。可以说,一所高校的就业率如何,直接与招生、知名度呈正相关。越是排名靠后的学校,越是费尽心思提高就业率。
相反,985/211等一些重点院校,就业率年年排名靠后。事实是,这些重点大学知名度摆在那里,区区的就业率对招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教育部门公布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初衷,是促进高校改革和就业工作的开展、教学质量的提升。事与愿违,全国高校集体作弊,就业率就是一堆让所有人满意的数据。
本该通过统计就业率反馈高校专业设置,反应高校教学质量,本该让就业率反应高校教学与实际用人单位需要的距离,这些“就业率”本该反应的问题,统统失去了有效的反馈机制。
于是乎,用人单位年年吐槽毕业生质量越来越差,教育家年年批评高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毕业生吐槽课堂上的东西职场上没有用。
上述问题,当然不完全是“就业率”注水造成的。但可以说,高校、教育部门放任“就业率”造假,用虚假的数据粉饰太平,而没有拿出刮骨疗伤的决心,可见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做到真正对接,中国教育体制进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
对应届生来说,就业是学生脱离学校环境,正式进入职场,开始从一个“脱产者”,变成“生产者”的过程。
但是学校混淆视听,模糊焦点,把那些考上研究生、出国留学、暂缓就业的同学,统统可以算进“就业”里,就业率自然蹭蹭往上涨。
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价体系有关人士认为,新形势下改变以就业率为单一准则的就业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一是将大学生的薪酬水平、岗位与专业匹配性、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指标引入就业评价体系。除了统计就业率,教育部门还应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教育部门还应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制度,完善跳槽频率、专业吻合度、就业层次等量化数据,增强就业评价的参考性和指导性。
二是针对高校学生就业多元化状况分别进行评价,改变目前就业率的统计对象,对有就业意愿的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慢就业”毕业生等不同群体分别进行统计和评价。
三是挤出就业率虚高的“水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统计就业率,并对就业质量做出详细分析和反馈,为学校改进就业和教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以采取电话核实、学生样本抽查等方式,建立核查制度和标准,保证就业率的真实性。
而国外则不同。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就业率只算就业人群,不包括读研,在统计时间点的选择上,以毕业半年后为截止点。美国理海大学毕业生流向报告,内容包括各学院毕业生流向、平均起薪、雇主等。
改革传统的就业统计方式,引入薪酬水平、岗位与专业匹配性等新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的高校学生就业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