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暑假教师研读《给教师的建议》学习专题

让知识呈现最美的模样! ----读第五十一条

2019-03-21  本文已影响126人  荷包蛋的小屋

       

让知识呈现最美的模样! ----读第五十一条《要使知识“活”起来》有感

        知识都是相通的,无论哪那一学科的知识,只要学生会学习,让知识“活”起来,孩子们都会融会贯通的,这样的孩子才会慢慢更加优秀。——题记

        今天当我读第五十一条《要使知识“活”起来》时,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也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作为老师,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都是传授孩子们知识和文化,但是我们有多少时候只是感到传授知识是责任,有多少人反思我们该如何传授知识呢?知识又该以怎样的模样住进孩子的心里并且能够“活”起来呢?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思考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学会思考,学会拥抱新的教育技术,而且一切都源于我们要拥有渴望知识渴望成长的心。而我们最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让知识“活”起来,让知识以怎样美好的模样走进学生的心里,走进他们的大脑中?

        苏老师说: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亲爱的老师们,这难道不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学生给我们的反馈吗?我们的学生是这样子的吗?如果是,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

让知识呈现最美的模样! ----读第五十一条《要使知识“活”起来》有感

        许多时候我们的课堂上的思维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这种思维长期占据在我们的教学思维中,这样的孩子也被我们认为是学习好的同学,我们没有对知识进行思考延伸,孩子的思维也停滞在简单的复习背诵和记忆上,这样就造就了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也是我们常常说的那样: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成绩而学习。

        苏老师一针见血地给我们指出: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这样一条规律才开始起作用: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但是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正好相反:学生每过一年,他的学习就变得更为艰难。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

        对于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趣的智力生活,苏老师也给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不能让背诵占据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和生活,而是应该让词成为学生思考并且深化吸收的工具。让学生借助词来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差别。这里也涉及到学生的思考和创造问题。而怎样能够让学生学到的知识理解在心里呢?苏老师建议我们让他们讲授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事物。

      如果你不注意尽量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那么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只能是你的思想在儿童头脑里的堆积,从而把他的头脑变成了知识仓库。当你深信孩子们已经清楚地理解了词、词组的丰富含意和情感色彩以后,你就建议他们自己讲述他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在这里我相信苏老师和陶行知先生的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位教育大家都关注提倡让孩子在体验中感受知识的丰富多彩和生命的美好。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去创造这样的机会,带领孩子进入到自然世界,让他们用心感受,这样你的思想成了儿童创作和情感流露的推动力和源泉,因为我们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

        我们小学老师最大的责任应该在于从一年级保持学生对知识的新鲜感并且一直持续下去,这是一个庞大而系统复杂的过程,因为牵扯到教师的系统培训和学校的师资力量及教育政策的落实,但是从我们教师本身来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班级创造好良好的环境,减少学困生现象,让更多孩子从一年级就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样等到五六年级才不至于在学业上落后成为学困生,最终在学业上走不下去。

        苏老师的建议让我们深刻反思:词不是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词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缺乏领会力。你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这种冷漠态度,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你要把生动的、使人心情激动的词装进儿童的意识。在装进去以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支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出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这条建议实质上涉及的是教学过程的这样一个问题,即把已获得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变成思维的工具的问题。

        这让我对学困生的形成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个班级存在的学困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久地在对学习失去兴趣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对知识的感知和应用能力,只是单纯地就收外来知识和思维的灌输,长久下去孩子们懒于思考,对知识和外部世界不再持有新鲜感,慢慢就成为学习困难学生,这也是让我焦虑的,这样的孩子一旦在小学阶段成为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升入初中后面对多学科的学习,他们依然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这样他们几乎就断送了学业之路。

      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深刻反思自己对待知识的态度,对待课堂的严谨度和对待学生的眼光。这些美好事情的发生,知识如何呈现出最美的模样,孩子是否拥有灿烂的笑脸,都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的幸福感所在!

让知识呈现最美的模样! ----读第五十一条《要使知识“活”起来》有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