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每天写1000字教学资源

心道相通致良知

2024-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泥步修行A

心道相通致良知

君子做学问如同万物生长,不断地向深处生根,向高处散枝,顺应自然成其茂,无私无欲成其盛。

圣贤之道用作圣功夫。圣贤之人自带气象,即使不言不语,也能让人感受到由内向外散发出来的气象。有人刻意模仿,却成了东施效颦,不伦不类。“画人画虎难画骨。”仿的其行,却仿不得其心。心道相通方可达圣贤。

在平常的学习当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触:学习的时候感觉道理是那么的清晰入心,做学问的时候感悟又那么的深刻,无事的时候叶能通过事情,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但是一旦遇到具体事的时候,却无力控制自己,发脾气、抱怨、敷衍等,负面情绪成了主导。每次发泄完之后还会懊恼不已,为什么又没控制好自己呢?为什么学的内容关键时候却用不上?有时不免怀疑圣贤之道对我们平凡的人到底有没有用?

程颐先生说:“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就圣人而言,自然能悟到做到,就普通求之人而言,这个功夫需要勉力而为。我们之所以怀疑,其实这还是我们对良知,对本性认识不够。“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我们仍然需要努力,用圣贤文化打通心和道之前的这条路。

事上磨练用良知本性。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处理事情,应尽心中的良知来应对,至于处理事情会有善与不善,以及遇到事情会陷入困顿、无序的问题,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牵制,不能切实去做致良知功夫的缘故。苏轼说:“着力即差。”追求目标,应该顺应自然,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而不是过分强求或用力过猛。

王阳明说过:“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在处理生活琐事上,要静心思虑,听从良知的感召,全面的看待问题。因为有时候看到的和听到的并不一定是全部,也不一定是真相。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发生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一次,季老和朋友去饭店吃饭,期间,邻桌一女孩儿摔倒在地,大声哭了起来,季老便抱起她好声地安慰了几句。不想,此时女孩的母亲恰好回来,看到这一幕,抢过女儿,没好气地说:“这么大年纪,还惹小孩子哭,真不知廉耻!”

说完,众人纷纷为季老打抱不平。季老只是柔声地说:“她也是担心孩子,都能理解的。”说罢,就回了座位。

不一会儿,女人得知真相后,满是尴尬地来道谢,季老依旧和气地说:“不碍事的,不必挂怀。”听后,大家对季老的敬佩之情更深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未必能看到事情的全貌,未必能懂得他人的苦衷。只要心存良知,每一件事都是对心体的考量与印证。

在致良知的道路,要笃定思想、奋力前行,要知行一体,让良知根深叶茂。谨记:成功的路上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