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与思考42 |宽容,原来是理性认识的产物
王晓春老师的这本《学生个案诊疗》中说道这样一段话:
很多人以为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大度的胸怀,这是很肤浅的看法。其实宽容最本质的东西是理性,是科学态度。当真正明白别人的某些问题,完全合乎他本人的逻辑时,就会接受这个事实.
看到这里不禁停下来思索,身边同事中不乏耐心细致的,也有脾气较为着急的老师。我们一般认为,这是大家各自性格不同的缘故。
每年我校元旦班级汇演活动,音乐教师很早就开始动手排练,几乎每个班主任都会在临近登台表演的前一周,来音乐教室协助管理,方便音乐教师将动作要求、表演要求全部落实下去。这时候,能够近距离感受到每个班主任老师性格脾气的差异。有些习惯用命令口吻,简单直接下达要求,见个别顽皮的学生没有做到,以批评为主;有些则是耐心地在一旁提醒,时不时拿做得好的学生举例树立榜样,常常笑容满面、神采飞扬地夸赞所有学生的良好表现,以表扬为主;有的贬褒都会用到。
我一直以为,教育手法的差异是性格不同造成的。
此刻,看到王老师写道:
在他人看来,他的态度很宽容,而他自己只是觉得实事求是而已当教师气急败坏,不是因为他脾气不好,而是因为他完全不知道学生怎么回事,蒙在鼓里。
忽然恍然大悟,“蒙在鼓里”是因为他不清楚孩子那头到底是怎么回事。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差错,还是和认知相关呀!
瞬间想起我对带学生排队从班级教室走到专用教室,这五分钟执教态度的巨大转变。
刚参加工作带一年级小朋友上课,最头疼的就是排队去音乐教室。学期初,给一年级的小朋友队伍顺序排好,交代清楚,我以为这些孩子就都记住前后顺序了。哪晓得第二次音乐课,第三次音乐课,乃至一个月后,还有小朋友走出班级教室,站在队伍旁发呆,一副“初次相见”的模样。
见这状况,很不理解,劈头盖脑地一顿批评。像抓小鸡一般地拎起他,向着其他热心的小朋友手指的方向,把他“塞”进队伍里。被一顿猛批的孩子无辜地看着我,眼睛里又透着一丝怨恨。
我是不是刚刚举止有点过分了?看着他投过来小心翼翼的眼神,不禁自问。
日后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还是会忍不住批评。直到我有自己的孩子后,我才理解,幼儿大脑的发育有阶段性,每个人的发育进程不一致,况且性格内向外向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一样。
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低段孩子,有许多适应得很快,同样,也有一部分孩子他适应的速度就是慢,怎么排队,排在哪里,他还不懂得要去记住前后小朋友的模样。而且,每个技能学科去专用场地排队的顺序可能也不大相同,会造成他们思考的紊乱。他们毕竟还是小孩子呀!
就此,我对低段小学生排队改变了方式。
首先,从走出教室到走廊排队改为就在教室内过道上排队,让他们清楚自己是和哪一排桌子对齐,会口头提醒看看前面小朋友是谁;其次,告知如果哪位小朋友忘记自己的队伍位子,举手示意,不着急挤进队伍,能够帮助他的小朋友也举手示意,大家一起安静地协助他;最后,排队整个过程是课代表的任务,由课代表组织,老师不参与,只作为旁观者、观察者,评一评哪个班级的小朋友最有集体荣誉感,动作快又静。
每次接到新的班级,无论哪个年段都是这样交代。上课前,我大多数就在走廊上等待课代表带着两路队走出来,到了专用教室,每次都做一个简短的点评,肯定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从此,我的课前五分钟,不光轻松了,减少批评的情况,更是锻炼了每个课代表组织的能力和班级孩子荣誉感的培养,自治的能力。
当我清楚一、二年级的孩子他就是有这样那样的状况会出现,不会再一本正经地质疑,严肃地批评。当我们对每个阶段孩子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我们的认知不断提升时,对某些教育状况就不会抱着那么大的无奈和懊恼。就像王老师所言,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先真正了解事实,再来想解决的办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