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张文质写作

【读书札记22】《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1:开一朵自己的花

2021-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宁超群

晚上收到《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一块石头落了地,总算赶上了开课前拿到。

翻看目录,了解到本书的大框架包括三部分:有效教学框架,理想课堂三重境界和有效教研范式。第一部分内容是第二部分的第一重境界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推进、提升和延展,第三部分是实现第二部分的基本保证。每一部分,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案例的解读。从案例呈现的题目推断,那些文本更多是指向小学语文中高段的课文核心内涵的解读。上一次听小龙老师解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生命与生命的共鸣,我的感觉这一部分更多指向小学高段及以上的教学,对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再一次确认我的认识: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分清楚每个学段的主要任务,不超前,不滞后,顺应学生发展“浪漫-精确-综合”的节奏。小学低段,侧重于借助文本识字学词,扫清基础阅读的障碍。中段侧重于引领学生学习怎么去阅读。高段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去学习,感受知识这个“伟大事物”的魅力。

翻看前言,“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以前的我,虽然也会模仿名师的课,或者其他我认为比较优秀的课,但是我总是要做得跟他人不同才满意。我的内心很抗拒框框条条的约束和规范,十分向往自由之境。读到这里的句子,突然感受到,原来我理解的“自由”非此“自由”。真正的自由,应该是在一定的规范之后。缺少学理的支持,缺少实践的提炼,执着于自己大脑里那一点点可怜的创意,那不是自由,是自以为是而不自知。“教什么”与“怎么教”,“文本核心家长”的辨析,“内容”与“形式”,“道理”与“语文全息图”,“课堂”与“课程”,“理论”与“实践”,当这几组词语出现在前言力,我已经感受到这本书沉甸甸的分量。

“我们的艰苦练习只为向世界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花,在那朵花里有着所有经历并深切感受过的词语与理论,但永远不会有一个词语,能够解释它的全部。它既是一个全息的文本,又是一部关于存在意义的诗篇。”类似的话,去年听小龙老师说过,当时听得一愣一愣的,惊叹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表达方式。经过半年的网师学习,再来看“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花”这句话,便多了不同的意蕴。

看引言: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公开课与家常课的背离,本土校本课堂改革话语与课程论+实验话语的双双出现,理解、批判、吸收、调和、综合与扬弃,活力与成绩可以不背离,简明的基于自身的校本课堂改革经得起学理解释,并被高度理论化,指导运用于实际课堂,所有这些,与其说是一种理想,不如说是一种朝向理想的征程。

有效教学框架,要哦实现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力。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现实生活中,第一重境界就会难倒一部分老师。第二重境界的主体虽然是学生,可是老师如何解读文本、设计教学,课堂中如何引导、点拨、反馈学生的功夫非一日能成。第三重境界,先有教师的生命与文本产生共鸣,才会引领学生的共鸣。教师对生命的感受力、觉察力、思考力的要求变得更高,甚至有些苛刻了。但是,要追求卓越的课堂,带出卓越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非苛刻不可。

随手翻到177页课例二:《渔歌子》——两个“渔父,由《渔歌子》到《渔父图》的选择,再到《江雪》,继续延伸到儒家道家的两种“渔父”的象征意义,再次延伸到《楚辞 渔父》,最后回到《渔父图》以及范增先生的众多作品。一个课堂片段,内容之广、联结之深,令人惊叹。这里呈现的哪里是文本,而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关于生命的文化,不仅不要执教的老师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需要有对生命的独特领悟。

看到这里,虽然没有“头涔涔而泪潸潸”,心里却沉甸甸的,我离“开一朵自己的花”,不止有十万八千里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