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公式

3.2 了解“自我”,“自我”的分类有哪些?

2022-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有源必行

第三章 第二节  四个“自我”

我们经常有这种感受,当在做某种艰难抉择时,经常会有剧烈的思想斗争,显得犹豫不决,一会说行,一会说不行,这时我们就体会到心里藏着几个“自我”了。

举个例子,很多人对“上台当众演讲”这事都会心生恐惧的感觉,百般推托,一副“打死都不上台”的决心,这种害怕的感觉从哪里来呢?如果这次演讲对你来说关系重大,不上就会失去升职的机会等重大损失,不得不上,你就会鼓励自己,于是,你有了“为了升职,豁出了,死就死”的坚决,这又是谁在做决定呢?

我们从心理学入手,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它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可理解为本能的我,遵循及时行乐,避免痛苦的原则。它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及情感的需要。

在我的研究中,“本我”有两个出现时间不同的本能需求,一是生理需求,二是情感需求。为了更好分析和利用人格的机制来培养好习惯,因此本书中,我在“本我”里分出了一个“情绪我”。因为在其它的人格里,如“超我”也有本能的成分,所以另一个我称之为“原始我”。

也就是说弗洛伊德所指的“本我”,我把它分为两个自我,分别是“原始我”和“情绪我”。

在上例中的“上台当众演讲”对“原始我”来说,把“我”暴露在众目睽睽下,是一件危险而痛苦的事情,所以恐惧的来源是“原始我”的防御机制起了作用,并产生了具有恐惧情绪的“情绪我”,产生的原因就是要“上台当众演讲”。

“自我”就是现实中的我,它充满理性,能根据现实进行思考,正确判断并执行方案,负责协调和说服“原始我”和“情绪我”,尽量延迟他们的满足。为了便于区分,我把弗洛伊德的“自我”称之为“理性我”。

在“上台当众演讲”一例中,当面对不得不上台时的现实需要,“理性我”会努力劝导“原始我”和“情绪我”,为了“升职”这个更大的快乐和满足,暂时克服现在的恐惧而带来的痛苦,以获取“升职”之后带来的极大快乐。

“超我”就是理想完美的我,追求一些比较高端的东西,比如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等等,是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自我,他按至善原则进行活动,否则就会体验到内疚感和羞耻感。我把弗洛伊德的“超我”称之为“理想我”。

在人格结构里,“原始我”、“情绪我”、“理性我”和“理想我”四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他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下图为四个“自我”的冰山图。

“自我”像是浮在水面的一座冰山

在图中,人的意识就如同浮在水面上的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冰山是意识层面,代表人物是“理性我”,他是现实与本能之间的协调者。水面下的大部分冰山是潜意识层面,代表人是最强大的“原始我”及多面的“情绪我”,他们有生理和情绪的本能需求,也可理解为无意识行为。“理想我”大部分处于水下,灵感和第六感常常出自于此,另一小部分处于水上,来源于幼儿及童年成长期的道德及行为影响。

对于培养好习惯来说,当四个自我处于协调状态时,有利于培养好习惯,当四者不协调时,易发生各种矛盾行为,如内疚感、惭愧感、负罪感等,导致好习惯难以培养成功。

如:以坚持跑步为例。“理性我”认识到跑步对自己很重要,从而用意志力压制着“原始我”和“情绪我”,坚持跑步行为。但是“原始我”的本性是追求快乐、避免痛苦,在长时间的压制之后,“原始我”和“情绪我”就会站出来强烈反对,为你找来很多的理由,最终有一天,你放弃了跑步。跑步的好习惯培养就此终止。

怎样做才能使四个“自我”的协调合一呢?下节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