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给学校的建议(42)再谈发挥环境育人应有作用

2018-12-05  本文已影响13人  郭晓滨

每个孩子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无一例外。因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等使得每个孩子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出现了“渣人”将是家庭的不幸,社会的负担。这种差异都是积极向上的则是家庭的大幸,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孩子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多方面人才的需要。

我在上一篇“发挥环境育人应有作用”的文章中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觉得有一些话还没有说完整,特做一些补充。

一、正确认识和建设教育孩子的环境。陈鹤琴先生说过:环境究竟是什么意思?“环境”两字,普通是指儿童接触的那些静的、呆板的物质。其实,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而且人的环境,比较物的环境还要重要,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人的动作,可以直接影响小孩子的动作,他看了就可以模仿。

教育环境怎样建设呢,不能随意的根据自己的想像去建设,应该根据孩子成长需要,以及注意事项去建设。陈鹤琴先生说出了环境的定义,同时说清楚了构成环境的要素。为我们构建育人环境提出了很好的参考。家长能够清楚什么东西是环境建设的好材料,什么东西不能用来建设育人环境。

作为父母应该从教育环境的功能与作用的角度理解环境建设的价值。应该从教育的科学和教育的内容建设育人环境。理解了就认识了,认识了行动就有方向了。陈鹤琴先生认为,为小孩子应该创作这样的环境:游戏的环境,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劳动的环境,在可能的范围内,应当让小孩子有劳动的机会来发展他做事的能力。科学的环境,以引起研究科学的兴趣,小孩子最喜欢自己做成他自己心爱的事物,从小就给他关于科学上的各种活动的机会和设备,以发展小孩子的科学技能课兴趣。艺术环境,包括了音乐的环境、图画的环境和审美的环境。阅读的环境,在家里,做父母的,自己一天之间,总要看看书,看看报,以实际行动影响孩子产生学习兴趣。应该给小孩子买相当的儿童读物,指导他阅读,引起他的兴趣。

二、建设良好育人环境对孩子教育和影响至关重要。孩子置身于环境之中,好的环境,能够陶冶孩子情操,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这种环境所起的作用是健康向上的教育作用。坏的环境带有渗透性,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得。这种环境对于鉴赏能力不高的孩子简直就是大染缸。一旦沾上了就会被染上颜色,无论怎么清洗也洗不掉将成为终生的憾事。这一点作为父母务必要教育孩子远离这种环境,同时,还要监督孩子不准接近这种环境。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教育孩子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具有自觉抵制一切不健康因素影响能力。我国古代就有这方面的警示教育。如《墨子•所染篇》中说:“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意思是,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这无疑是在用染丝这件事比喻育人。染色是这样,处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也能被“染”的,而且一旦被染了就不好改正。我们用染丝这件事来说明环境教育孩子是非常通俗易懂的。

俄国著名的寓言家、作家克雷洛夫有一则著名的寓言《一只木桶》:

从前,有一个人找到他的朋友,请求朋友把木桶借给他用几天。

朋友之间的帮助,理应不能推辞。如果是要借钱,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钱是钱,友谊是友谊,决不能混为一谈,完全可以拒绝借钱,至于借一个桶嘛,谁还会舍不得呢?
三天过后,木桶如期归还了,和以前一样,主人还是用它来盛水。但毛病马上就凸现了出来,借走木桶的人是个酒商,他任意使用木桶,用它盛了两天烧酒,现在木桶酒气冲天,不论装什么东西,都会发出烧酒味。

一年来,主人想尽了办法,又是用水蒸煮,又是迎风晾晒,一会儿放点这个,一会儿放点那个,都不能把酒味消除干净。他无可奈何,只好把木桶丢弃在一边。

阅读一只木桶寓言故事以后,我们想一想,好好的一个木桶,现在落得如此下场,这跟那个酒商有很大关系,酒商在使用木桶的时候,就没有为木桶考虑一下,以至留下了洗不掉酒味。

三、正确引导孩子在环境中健康成长。孩子的成长不是靠自然成长的,而是在有目的的教育中才能健康成长。过去那种说法“好孩子不用管,坏孩子管不了。”还有的说,坏孩子管死不成人。说明孩子的好与不好都是天生的。作为父母不用花气力去管教孩子。一度在社会非常有影响的说法是,孩子要“放养”,甚至有人以名人为例证明“放养”观点的正确。

其实,这种说是特例,不具有普遍性。“放养”是一种教育,不是有目的的教育,把这种教育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是不合适的。纯粹的“放养”对孩子是不负责任的,因此,这是不正确的。人都有先天素质,人又都存在潜能,这些对于孩子的成长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教育更重要。现在,教育界有两种认识较为普遍,一种是偏重于先天素质。一种是偏重于后天教育。这两种倾向都有道理,又都容易过分地强调先天条件或偏重于后天教育。我认为,有先天素质,没有后天教育不行。有后天教育,忽视先天素质也不行。只有既有先天素质,又有良好的后天教育,才能成就孩子健康成长的目标。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积极的正确的教育,但应该把握一个度,就是要适当。还要给予对孩子的以适当的“放”。这个“放”就是给孩子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但父母仍然要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注意观察,为指导和要求提供依据。

教育孩子多实践,但不能什么事情都实践。实践就是用手做。做的越多积累的经验就越多,用手做的种类越多,获得的体验就越丰富。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曾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对孩子教育应该注意,没有意义的实践没有必要参加,有危险的实践不能叫孩子去实践。父母不但要教育到位,还要指导到位。有时需要在父母指导下、帮助下,完成一次实践,有时需要在父母的要求下、关注下完成一次实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更多的实践应该放手让孩子自主参加。

教育孩子广交朋友,但不能什么人都交朋友。孩子交友是孩子学习社会知识的第一步,是孩子学习他人、与人合作和将来适应社会的一项基本素质。交友是好事,但是不能什么人都交朋友。交友要积极主动热情,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也要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同时,交友又要慎重,远离习惯不好,行为不端的人。选择积极向上、行为端正、品德优良、习惯良好的人交友。晋朝文学家、哲学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写到:“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意思是说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发出的声音一致,声音则宏亮而且清晰,形体端正的人,其所体现出来的影子也是直的。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着重强调了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就会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坏的环境里也会受到坏的影响。可见孩子置身的环境对其成长会产生很大影响。

教育孩子多参加活动,但不能什么活动都参加。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是孩子学习和锻炼的好形式。父母应该鼓励和支持孩子。如家庭旅游、踏青活动,走亲戚、拜访朋友活动等,都是有益处的活动。学校组织的企业参观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开展敬老活动,以及公益劳动等都是难得的集体活动,父母要告诉孩子注意事项,积极参加,多锻炼,多体验。有些活动父母应该制止孩子参加,如带有赌博性质的活动,聚众打架斗殴等活动。

教育环境是个广泛的概念,因此,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也十分宽广。如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普及,孩子的周围还有网络环境和智能环境等,这些既给孩子学习拓宽了视野,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以及先进的技术,又有助于传统知识的学习,也给教育增加了难度,因为不利的因素也在增加。这就需要父母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二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