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初见教育集

一课一“磨砺”,一“劫”一成长

2019-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芷言

              《生活中的比》磨课记   

        磨课,第一次深刻领会“她”的内涵,近两周的磨课过程:磨教学内容、磨教学设计、磨呈现形式、磨每个细节......在这样的“磨砺”中,有迷茫,也有顿悟;有痛苦,也有快乐;有失落,也有成长。总的感受是:上课容易,磨课不易,且行且思索。   

      我想借用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来反思我的磨课历程。

一课一“磨砺”,一“劫”一成长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选择好这节课,先研读教材,借助教参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接着就开始收集各种案例,整合后形成教学设计,这是我备课一贯的做法,我估计也是我们绝大部分老师的做法。教学设计上传备课组群,想让同事们指导,我意料之中也是我潜意识里的答案来了,工作室领导康主任说:“太平淡了,不要被教材所拘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突破”!我知道“突破”的不仅仅是教材,更是鼓励我要自我突破!于是查阅各种学术期刊关于这节课的论文、案例,发现好多专家认为:“两个数相除”与“两个量的比”不是等价的概念,直接把“两个量之比”定义为“两个数相除”,抽去了“比”的概念的发生过程,把引申出来的最边缘结论当作了概念的本源,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那么该不该出示这个概念?概念课不出示概念是否妥当?出示的话该怎样表述这个概念?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一串串问号出现在脑海里,一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偶然看到一篇何月丰老师的文章《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着力聚焦学生疑点》阐述了比的意义第一课时该教什么、该怎样教的一些教学思考,我初步有了取舍教材情境的想法,想找学生身边情境来引入这节课,这样或许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于是找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发现人教版教材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第二次请教康主任,他看了何老师的文章后又给我一个吴正宪老师的《比的意义》教学案例,反复对比两位名师的教学思路、教学细节、教学理念以及渗透的数学思想,发现二者有许多共性的地方,浅入深出地把比的本质揭示出来了。接下来思考设计怎样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很容易接受,于是就有了和面做馒头这件事来引入课题。本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其中预设与生成很难把握,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直接关系到课堂当中能不能生成有效的资源,一切都是未知数......

一课一“磨砺”,一“劫”一成长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磨课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大家都知道“渡劫”的过程并不好受。在没有进行前测的情况下,我怀着忐忑的心在六(5)班试上了一节,以便了解学情。课上完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备课组老师们对这节课没有做出指导,又恰逢周五,下午忙着放假更没时间了,很遗憾!周末脑子里一刻不停地回放,反复推敲,吃饭在想、走路在想、睡觉在梦里讲,真可谓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啊!晚上进行复备,还有许多自己无意识到的问题,许多解决不了的困惑,又得请教领导了,周末确实不该打扰别人,但我感觉“走投无路”了,硬着头皮还是和康主任交流了我的想法,他肯定了课堂中的优点,指出了一些不足以及给了几点建议:“倍数关系学生认识不深刻,环节重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份的关键词没有体现出来,缺少课前谈话,学生热情不高。可以尝试引进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比”。在黑暗中又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真的非常感谢!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环境,需要一双有力的翅膀,需要风,需要雨,需要空气,更需要放风筝人的牵引与帮助。

一课一“磨砺”,一“劫”一成长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磨课过程中,总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灵光闪现!家里的小孩“告诉”我,石头剪刀布中有比分,扇形统计图“告诉”我,它里面也大有学问,于是我想把他们请进我的课堂,我又张罗着让两位客人就坐在合适的位置......经过两天的思路调整,周二早晨再次试上,自我感觉还是挺顺利的,课堂生成也不错,也得益于六(1)班孩子们的整体素质较好。但是细节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多,自己又在心里一遍遍地过电影似的完善。

      当周三早晨正式上完这节课,接受各位老师的反馈与点评时,我内心出奇的虔诚与平静,悉心接纳老师们、领导们的每一点真诚的建议,尤如引路人在缓缓指引,也同时看到了自己的勇敢与坦率、成长与真诚,我觉得这是磨课最大的收获。   

        那磨课到底要“磨”什么?有个很喜欢的答案:“磨课亦磨人”!磨心、磨性、磨行!整个磨课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断舍离的过程,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当我们在一节课中注入自己的想法,其实也就开启了创新之路。

      只要用心,你就能“优于过去的自己”!

      只要用心,你就能成为更好的数学老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