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须臾不可离仁之义---学论语《里仁第四》第五章
20171225
今天学习了论语《里仁第四》第五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章意思是,孔子说:“财富和地位,都是人想要的,不用正当的手段获得,君子是不愿意安此富贵的。贫穷和地位低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不是因为正当的手段招来的,失去不掉的。君子离开了仁德,还怎么去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是连一顿饭的功夫也不能违背仁德的,仓促紧迫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此章谈的是孔子对财富地位的看法。告诉我们财富和权力地位都是人们想要的,但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可以不择手段。这也是仁者与不仁者在对待财富与权力地位上的区别。君子在于志于仁,所以不仅要养身,更要养心、养德;而小人贪得无厌,是因为小人仅知道肉体快乐,只是一味的养欲、纵欲,不知节制。
这句比较难懂的是“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贱是人之所恶,每个人都厌恶贫贱,都不喜欢贫贱。贫是没钱,贱是没地位。君子行道,那行道应该是得富贵才对,善有善报,现在反得了贫贱怎么办?这就是“不以其道得之”的意思。按照这个道,应该是什么?行道的人得富贵才对,怎么会得贫贱?这个道是什么道?是因果之道。像《尚书》里面讲到,《尚书·伊训篇》说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行善应该得吉祥,作善应该得富贵,不善才会得贫贱,才会遭殃。但我们也见到,有少数行善的人反而得了贫贱,这就是说,贫贱是不以其道得之,它跟因果道理似乎有相违背。
那这是什么原因?儒家讲因果,限于一世,人从生到死,所以对这个因果就看得不深不远。佛家看这个因果,讲三世,这就讲到圆满。三世是什么?前世、今世、后世。我们这一生的贫贱不一定是这一生的因所结的果,很可能是前生的因所结的果。前生做了不善,这一生遭受贫贱的苦报。那么我这一生行善,来生得富贵的果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到了,善恶终有报。君子明白这个因果的道理,所以现在即使是贫贱,他也安心,绝不怨天尤人。他知道这是什么?时代有否有泰。这个否是什么?运气不好。泰是运气好。一个人的命运总是有起伏 ,有时候运气好,有时候运气不好。你要是给那个人算八字,他也会看你,你这个大运、小运、流年,他都能看出来。这个八字是怎么带来的?前生你所做的善恶果报体现出来的。
所以君子在好运的时候也不会骄慢,在运气不好的时候也不会颓丧。在不好运的时候,他依然坚守正道,他不会为了去掉贫贱而做出违反道义的事情。因为他知道,如果身处贫贱的时候,想方设法用一些非法的手段去掉贫贱,那也就把自己所行的道去掉了。所以君子宁守其道,而不去贫贱。这就是所谓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再说说最后一句。终食之间,就是吃一顿饭之间。违仁,即是去仁。造次,根据典籍,马融说是急遽,郑玄说是仓卒。造次就是仓卒二字的转音,是迫促不暇之意。颠沛,马融注为偃仆。整句意思是,君子既然不可去仁,则须经常保持仁心,虽在一食之间,亦不能去仁。急遽时,其心亦必在仁。在遭遇危险,甚至面临死亡之际,其心亦必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