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教后记
备课时,首先发现了题目的变化。然后把以前的课题和现在的课题比较了一下。感觉,现在的原题更具有开放性。
这篇文章,在设计时,以爱国的方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闻一多先生进行品读。第一课时选择的重点是:闻一多先生在前期后期在“说和做”方面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原因。以此来让学生明白身份不同时,选择的爱国方式会有变化。
整个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引导学生回忆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篇章结构。所以,学生很快就找到文章的过渡句,将文章的层次结构梳理了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闻一多先生身份的词语。这下,学生立刻就明白了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结构的原因。并且,在精读环节,能很快抓住人物的身份结合具体内容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具体内涵有认识。这个环节,学生对文章的结构特点能迅速把握,但自主思维不够深入。在老师的举例引导下,才对文中所出现的“说”和“做”有了一定认识。顺势进行思想教育时,学生能欣然接受。
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中,重点就是感知文章的语言和细节描写。问题是这样设计的:“臧克家是诗人,那么这篇文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影子呢?”引导学生对文中有节奏,有美感的对称句进行了赏析。对于细节描写,设计的问题则是:“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可以看出他对闻一多先生的情感?”学优生反应好,其他同学有等靠思想,缺乏自我思考。
最后课堂检测环节,设计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进行比较。”结果,上课时十班课堂上没有当堂完成,只好留成选作作业。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在比较时还是缺少方法。后来再给九班上课时,就从含义和作用上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作业反应来看,情况略有好转。课后,感觉这个设计似乎有些欠妥。这个问题有没有必要探究呢?还需要再思考思考。
全课小结的落脚点为:人物描写除了可以适当穿插议论来突出人物之外,细节描写也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整个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对于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关系兴趣浓厚。有孩子说,臧克家运气真好,数学零分还能被青岛大学录取,让他们一阵羡慕嫉妒。不过在了解了臧克家的作品成就后,大家也就服气了。其实,我也对那时教育的开放很是羡慕的。
整个教学过程,感觉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还是不够。似乎总是担心,不能保证教学进度。在一片质量就是生命的呼声中,依然不敢大胆开放课堂。教学真的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教学反思】《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