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笔记)3
男人和女人的心里都住着完美的另一半,但各自追逐的方式不一样。男人是企图将各种女人拼成心里的完美女人,而女人是企图将眼前这个男人改造成心里的完美男人。表现出来就是男人花心,女人专一。本质目的是一样的:追求完美的另一半。拼比改容易多了,而且拼的过程中是新奇和喜悦。而改变别人就太难了,吃力不讨好,搞得自己活受罪。
懒,这一段课程里,懒字又回来啦。懒和适应连接了,人类为什么能活下来,并成为食物链的最顶端?因为适应性,适应性与个性是此消彼长的。适应性越强,个性越弱;适应性越弱,个性越强。此刻我想到了臣服,臣服是全然的接纳,臣服时有最好的适应性。个性也就是自我规则。放在社会关系里,一个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人,是个性极强的人,没有适应性,格格不入的人生存不好。老师说懒不是贬义词,我不大理解了。为什么能把懒和适应性联系在一起?是的,现在各种科技让人类能越来越懒了,有种说法是懒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有修行/品行的人,能装。装不是坏事,不装,这个世界就乱了。2.成长的人,主动成长,拆解自我,看看是怎么回事。3.人类的成人,特征是接受,接受人生,人性和社会。这一层和灵修讲的是一个意思了。和灵修不同的是,灵修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写作是自己发现该怎么做。再往下就是觉醒了,狗变成了狼。思想看到了火车的全部,而身体还在火车里,身体还在生活中。
亲密与距离。我们是与父母亲,还是与爱人亲?与爱人更亲。人与人间的亲密度可以通过距离知道,亲密了才会更靠近。我想到了一句话,人要多走动,多走动关系就近了。多走动也是一种距离近,用行为来改变关系,联想到了NLP,用行为改变思想。孩子与母亲呢?孩子从母亲的身体中来,开始时,孩子就是母亲,形成自己的个性后慢慢地独立,与母亲分离。远离才会独立,冲突才会远离。孩子与父母间的冲突是必然。
师父和师生。师父是让你跟着他,言传身教,距离近,有爱。跟着师父的过程,体验到的是与师父一样的环境,。父母与孩子是师父的关系,我们给孩子营造环境,做事的状态让孩子体验到,榜样,而不是简单的指令与指挥。师生是将脑子里的东西给别人,距离远。(这段还要再听,再琢磨)
利益与情感怎么衡量?真心觉得很难衡量,各种状况说不清。老师说有个角度可以衡量,下次的课上讲。我忽然感慨,我们不懂这个世界,是打开这个世界的方式不对,看的角度不对。我更好奇如何能获得那个角度?还是说那个角度一直都在,只是被自我规则蒙蔽了双眼,看不见了。
(真相 2小时~3小时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