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风景:自我成长、家庭教育专题语文 语花跟着张文质写作

雅达书院听讲:读书作为重构精神家园

2020-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苹果树

今天是2020年4月18日,星期六,中午正要吃饭的时候,忽然接到了余老师打来的电话,有没有兴趣到宜兴阳羡雅达书院听讲座。

原来是同事很久就关注的一位博友,《南风窗》前主编,《新京报书评周刊》前负责人朱学东老师作为主要的讲谈人在宜兴主讲读书。

一路闲话家常,来到了阳羡雅达书院。果真好地方,这里青山绿水,国家级旅游5A景区善卷洞就在旁边。

因为疫情防控,我们戴口罩,测量体温过后进入会场,雅达书院的书店和报告厅。

“把偶然的命运当作日常。”作家杨葵老师作为主持人用帕斯蒂尔纳在《日瓦戈医生》的格言作为开场白,他介绍了朱学东老师开讲谈的因缘。那上个世纪末,离开家乡到北京的读书郎,因为角色的转变,他重回家园,而这次因为疫情,重回的时间特别长。

“走过千山万水后,回到原点,才发现那个叫江南的地方那么美……”,朱老师分享的第一个主题特别富有温情。从他的《江南旧闻录》说起,朱老师想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构江南旧时生活,重建家园。

或许是后来,他开始系统写小时候的生活的一切,写了五本书。江南旧时生活习俗……宜兴萝卜,和桥的百合,真正的江南,水草丰美,很多鱼虾。“回旧时地方,带着忧伤的回忆,已经消失,正在消失,必将消失的美好江南,苏轼称之为‘君子之邦’……”主讲的朱老师比我大一岁,他说的江南名物、人事,也是我的人生经历。

分享会的第二个主题就是“读书”。作为曾经是哲学系的学生,朱老师喜欢读闲书,喜欢到处跑,他指出,这样的阅读非常有意思,因为“书给你呈现太多的可能性,反映了这个世界的美好多元”。而“无功利阅读,不采用套路写作,只是真诚相待”。

三年前,朱老师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媒体人转变为自由人。他开始重读经典《日瓦戈医生》,写了六千多字的书评。他说,走过万里路以后,重读经典,精神世界发生了变化。

他说,恰恰相反,无用之物却有大用。无用之书给你内心留下非常多的东西,成为了一种有点类似基督教的“应许之地”,让你面对人生抉择前变得淡定从容。

放着钱不赚,大好的机会会错过,是读书读得傻了吗?因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对人生大问题作出回答。,他思考得更加多而又深入。在新一年的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的时候,参加这样的活动确实很应景。

“把阅读当作日常生活。”主持人杨葵老师引用了朱学东老师在某年情人节写下的句子,“书是人最好的情人。书这个情人是让你获得自由的翅膀。更大的滋养是精神上的,让你获得人生的觉醒。”

以前曾经读过魏巍《东方》,《创业史》《暴风骤雨》,朱老师说,那时的阅读起点比较低,但是阅读成为了一种习惯,变成了血脉里的东西。

后来上人大哲学系,读了两本书,宾客莱的《理想的冲突》,一本是孙隆基的《中国文化深层结构》,好像被打了两记响亮的耳光,颠覆了以前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回顾自己的阅读史,朱老师说,“自由表达,自由阅读,能够使得人格不再扭曲。”

他说,未来还是想读书,自由阅读,读陶渊明、苏东坡文集,重读《史记》,因为这一切都与他的精神世界有关。他说,不想做的事,没有人可以强迫做,不想读的书,也无法强迫着读。而不反省的人生,就算读书,也是无价值的。

讲谈结束后,现场还开展了书友和讲谈者的对话。一位安徽书友说,读书是成本最小的人生打拼方式。朱老师却提出不同意见,他说,读书代价是最昂贵的,他说自己的眼睛都快读瞎了,要获得进步,就要经过在其他意义上的“头破血流”。

有书友引用了朱老师喜欢的杜兰特格言“最艰难的路依然要走”发问,这是您喜欢的格言,您获得了很多成就,那么您觉得现在依然艰难吗?朱老师说,50岁了,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不想做什么,疫情发展到现在,国际形势如此严峻,无论如何还要经常读这首诗。虽然在蛳螺壳里,依然有一颗做道场的心。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发出自己的声音,改革自己,就是改革社会,尽可能影响身边的人。

针对朱老师急流勇退的经历,还有书友借用陈独秀《敬告青年》,提出了非常尖锐的问题——隐逸者对青年没有积极意义。朱老师说,虽然身份转变,但还是积极生活,坚持底线意识,做事之前多想想,不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

对话的双方敞开心扉,真诚交流,赢得了现场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琴书委怀寄事外,溪山好处便为家”墙上改写陶渊明和苏轼诗句的对联生动诠释了这次活动的意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