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探究杂家教育心得

深度语文——永远不要小瞧孩子的深度

2018-12-12  本文已影响31人  牵着蜗牛去旅行1

关于“深度语文”的论坛结束后,“深度语文探讨群”里的讨论从未停歇。

大家的心中都有一个疑问——何为深度语文?如何践行深度语文的理念?

何为深度语文?我一直在静悄悄地关注其他老师的见解,在此也不做引用,因为我也不太理解。

对于“深度语文”这个概念, 我的理解是: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打破自己的前知,不断形成新的“偏见”,带领孩子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断“逼”着孩子走出自己的“思维舒适区”,不断挖掘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孩子形成新层次的认知。

那么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如何践行深度语文?

我觉得这是一个“不断”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亲身下河才知深浅。

也许,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讨论:何为深度语文?如何实践深度语文?

思想决定行为,“深度语文”这个理念也驱使我在最近准备的公开课——《渡荆门送别》这首诗中力图去再往前走一步,挖掘一些更深的东西。

     

《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首联叙事:叙述了自己从遥远的地方(家乡)来,渡过荆门准备去楚国游览。

颔联和颈联写景,极写楚国开阔、壮美的楚国风光。

尾联抒情: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留恋。

如何让孩子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悟诗情?这首诗的诗情应该落在哪里?备课前我也查阅了很多资料,一般都认为这首诗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留恋。

孩子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在了解孩子认知的基础上(孩子可能很轻松地解读出对故乡的留恋)因为“留恋之情”很多地方都很明显。

所以,这堂课我打算带领孩子落在“抉择”上,帮助李白抉择,是留在家乡的“万重山”还是走向广阔的天地?最后引导孩子学会突破目前“万重山”的狭窄环境的束缚,走向广阔的世界。

其实,再往深的挖掘,这个“万重山”可能是我们的心。我们心里那些阻碍我们开拓、成长的因素。

但是我的课件没有呈现。因为我觉得我们的老师或许都很难理解到“万重山”可能是我们的心,更别说一个四年级的小孩子了。思虑再三,我决定不设计这个环节。

但是,其实我仍是“死心不改”的,课堂到尽兴处,我还是即兴地问了孩子:“万重山还在哪里”

孩子说了很多个答案,具体我记不清了。

有个男孩子举起了手

他说:“在我们的心里”

当时,我的心里十分震颤,当即建议其他孩子把掌声送给这个孩子并加以补充:“万重山”除了在外部环境中,还可能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心里所有阻碍我们成长的因素都有可能是我们的“万重山”。

我们的自卑、我们的自负、我们的懒惰、我们的……都有可能是我们的“万重山”

最后我告诉孩子们:

少年,当不断突破生命的“万重山”,去追求人生的“大荒流”!

课后的评课都是围绕我的语言和孩子的应答进行。我也对我的应答和问题进行了反思,课堂处理的确实有些拖泥带水,这的确应该是我要突破的“万重山”

但,那个说出“万重山在我们的心里”的那个孩子我觉得应该为他点赞!

每堂课不同孩子的收获都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完全把孩子的收获进行量化。也不能完全一刀切地为所有的孩子设置一模一样的问题,当然,基本的底线应该有,而高度不应该限制,因为你不知道孩子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上周“深度语文”论坛的八节课结束后,我和我的同伴也有一些讨论,深度语文群里也有一些讨论甚至批评,大家都觉得当堂课呈现的效果和我们理想的高度还有差距,但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发展问题,是一个强身健体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不断丰富、内化、提升的过程,不是一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就能解决的。

所以,咱们都别讨论那些虚无的概念了,不如亲自实践一下,(建议深度语文群里的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新建一个讨论群,讨论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实践的感受)不如往前走一步,哪怕撞了南墙,起码还收获了伤痛。

另外,最重要的是相信孩子的深度,孩子会让你惊呆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