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级小教科学

读《什么是科学》有感

2018-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对方正在输入_6988

张之洞有言“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笔者已经抓住重点并浓缩为八字“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本书的第一章讲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现代中国人常说“科技改变生活”,在加之受到“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等国家战略和指导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是个好东西”或者说“好东西都是科学的”。“科学已经成为我们是非价值评判的标准”,作者敏锐地发现了这种社会现象。但作者发现另一个社会现象却是深刻而犀利的——“现代中国人更加倾向于把‘科学’混同于‘科技’,……,也与中国实用主义的文化传统有关。”(引自原文第一章小结 17页)

  可怕的实用主义!科学家和实用主义结合那就是“什么来钱快研究什么”;官员和实用主义结合那就是“怎么好升官怎么办”;学生和实用主义结合就是“那样好作弊那样作”;老板和实用主义结合就是“怎样成本低怎样搞”。什么“菩萨”、“真主”、“耶稣”,有用我就拜,没用说拜拜;什么“三公政策”、“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信则有,不信则无。若让功利之心充斥社会,着实令人叹息!

  好在本书的第二章指引了我们一条明路。“科学精神是一种特别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它不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只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关注真理的自主自足和内在推演……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就是自由精神。”(引自原文第二章小引 19页)怎样摆脱实用主义,怎样潜心的做学问,这一章告诉那些专家、学者、学生们:你们要有科学精神!你们需要理性,需要自由!

  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中国古语有云:“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理性的人,是一个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是一个清楚事物本质或者正在弄清楚事物本质的人,而他们追求事物的“本质”,就是追求事物的“自己”,即他们能够从事物自身中为他的存在寻求根据。古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铸造了专属于他们纯粹的科学。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写道:在各门科学中,那为着自身,为知识而求取的科学比那为后果而求取的科学,更加是智慧。为了求知而追求知识,使我猛然想起《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穷事物本然之理,以此物推及彼物,从有穷推及无穷。从认识自己开始,到认识他人,再到认识万千事物,浩瀚宇宙。又联想到《庄子·人间世篇》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做学问就是应该单纯的,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吾与子共勉之!

  本书的第三,四章分别讲了现代科学另外两大溯源即基督教与形而上学。这绝对是让读者大开眼界的两章,毕竟有多少人能够想到现代科学与基督教,形而上学的联系呢。基督教用一千多年的时间来对古希腊的自由学术精神以及罗马法学精神不断的兼收并蓄。在这样的欧洲大背景下,基督教孕育了大学。当时的大学提供基督教世界普适的学问标准;以讲授自由之艺为基础;以自由辩论为主要教学方式。人们的思想在大学里激烈碰撞,绽放出耀眼的智慧的火光。这是一片科学的沃土,是萌发出无数天才的创造和造就无数伟大人物的工厂。

  “形而上学”这个词是贬义的。作者却把形而上学和科学关联起来,笔者开始看的时候也是很不解,经过一番理性思考之后,其实作者言之凿凿。想一想我们所学的学科是不是大多数都是数学化的呢,无论是理科的物理,化学专业还是文科的会计,经济专业没有一个不与数学有关。直到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数学是最好的逻辑工具,而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就一定是科学吗?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伪命题。历史上有著名的讲述空间概念的芝诺悖论,我们知道芝诺悖论是错误的,可正是它衍生出了微积分的极限概念,这不就等于说数学是不“科学”的么。数学不“科学”,毫无疑问,这同样也是一个伪命题。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世界里,任何事物的每时每刻都不同,如果我们不从静止,相对的角度出发又怎么能研究事物呢。

  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数理实验科学诞生了。“人们为了追求实现自我、掌控世界、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它必定要采取实验的方法,以掌控自然,改造自然为目标。”(引自原文第四章 149页)实践推动了理论,理论又反过来推动了实践的发展。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我们不断的实验,不停的实践,借助科学的翅翼,朝着现代社会加速飞行。

  本书的第五章着重讲了西方另类科学传统:博物学。博物学在现代已经消失了,但它所化成的细分科目依然极大的影响着现代社会。千百年来,博物学家们通过细致的考察,去探寻每一片土地的地形地质,动物植物,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资料。这些实践极大的推动了理论的发展。十八十九世纪,博物学进入了黄金时期,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诞生了,布丰的《自然志》诞生了,林奈的《自然系统》诞生了。

  第六章(也是最后一章)讲的是李约瑟难题。笔者认为,弄清楚“古代中国是否有科学” 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因为当务之急是未来我们能不能不断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差距,而不是关心过去有没有科学的问题。中国不光光是科学技术硬实力的落后,科学精神这种软实力更加落后。没有科学精神,就不明白科学的意义,就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科学。

  “格物致知”是以纯粹的内心探寻事物的本质,不功利。“知行合一”是以自身行动探寻事物的本质,力亲耕。

                                          樊盛楠

                                  201730234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