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微尘关于语文

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修行中成为君子(01)

2018-10-16  本文已影响52人  背后国文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钱穆译】先生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很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杨伯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傅佩荣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三位国学大师的翻译各有千秋,钱、杨二位先生更多从字面、句子上解释,而傅教授的译文更圆滑、更流畅、更接地气,所以更能说明人,能让人接受。较三人之书,钱先生之《论语新解》,解释、考据准确,义蕴深厚。杨之《论语集注》考据准确,解释平实。傅教授之《解读论语》如他自己所阐述注释经典的原则,一是经典本身圆融一致,二是经典与经验配合,所以他的译文圆融通达,符合现代阅读习惯。

这段话没有太难理解的地方,知道“说”通“悦”就行。只是在“时”的翻译上,意义相差较多,钱译为“时时”,杨译为“按一定的时间”,傅译为“在适当的时机”,意思上都能讲通。但参考“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孟子·梁惠王上》和“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5》“时”的解释,觉得傅译稍合理一些。

本篇讲述人在日常的三种情绪,“悦”、“乐”和“愠”,学习练习,悦;朋友来,乐;人不知,不愠。放到今天来看,不也是这种状况吗?儒家思想推崇学习,宣扬和志同道合的人交往交流,讲究“求诸己”,追求成为君子,成为有道、有德之人。他们追求快乐,从学习实践的快乐到与人交往的快乐,到内心自我要求的快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4》)学习和传授知识都需要印证练习。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24》)君子以友辅助仁德的培养,当然是快乐。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16》)作为一个修养有德的君子,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而是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学习《论语》的兴趣如何培养?只要你静下心来,慢慢熟读该书的每一篇章,完整了解篇章意思,你会发现,《论语》的每一章都是在讲述人如何学习、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提升自身修养。现在诸多“心灵鸡汤”类文章大行其道,其实每一篇都是从《论语》演绎而来。

【再读补漏】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经典,更要反复不断地诵读,慢慢地其中的意思,其中的思想会不知不觉地呈现出来。像《论语》开篇第一章,人人会背,人人都知道意思,但每次再认真研读,还是会发现其它的闪光点。它与人的经历契合,与人的思想不断提高契合,因此对经典我们始终不能有知了,明了的想法,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水平的人他们理解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

本章讲到学、习、知、君子,内容是丰富的;本章也讲到说、乐、愠,感情也是丰富的。有人说本章是劝人学为君子;有人说是告诫学习和实践,并在学习和实践中体验快乐,提升自己的品行。因为它内容和情感的丰富,所以他们说的都没有错,而我们要在这些字里行间要解开迷惑,要有自己的所得。

有人不禁要问,“有朋自远方来”自然高兴,可学习和实践有什么快乐的?这就是儒家思想的高明之处,他们希望人人成为君子,择善固执,止于至善,达到圣人的境界。他们洞察到人生的意义不是为了追求富,不是为了追求贵,而在于通过不断修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己欲立面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希圣希贤,完成生命的逐步圆满。为了使天下能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们好学不止,诲人不倦,不断实践,完成人生的理想追求。在这追求过程中,快乐始终相伴。这快乐是信念坚持所给,是学有所得所给,是反省提高所给。也正因这种快乐,所以然儒家积极入世,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天下有道。

当然他们也郁闷,也有不快乐的时候,孔子多次说没人了解他,很多的隐士也嘲讽他,所以他欣赏曾点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志向,这不是浪漫的情怀,而是他们心中一直想要构建的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宏伟蓝图。“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们不是不了解前路坎坷,但他们始终不停下脚步,砥砺奋进,是源于理想信念,源于快乐追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