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

为什么说“异议”是有意义的积极资源?怎么教学生掌握这种资源?

2018-12-24  本文已影响1人  智能观


最近,我有点发懵。

被关于《一块改变命运的屏幕》的信息,弄懵了。

原因是,经常读的两个很理性的调查类公号,对这篇文章的截然不同的观点。

这篇文章在刚发表的一天内,感动了无数人。被广泛转发一天后,反转出现了。质疑、诋毁之声四起。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号,因此出了一篇抨击网络暴力、网络喷子的文章。众读者纷纷点赞。

而两天后,另一个号,开始深扒屏幕背后的公司,并指出这是一篇资本运作下的广告文,广大媒体与读者都被利用了。

因为前几天,我们也荐读过该文。自然不希望自己以及我们的读者也被软文利用情感。于是,我查看了各种角度的不同文章的不同信息。几处对比,发现即便是看似证据确凿的调查文,也存在证据上的漏洞。

这件事,确实让我有一刻是发懵的。那一刻也深感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求真的路,有多么不易但又重要。

说实话,我要感激这些不同的声音,不管他们跟我最初的看法是一致的,还是相反的;也不管他们的内容是否存在瑕疵或漏洞。至少,他们的存在,让我发懵后,提醒我存疑、查证,思考,然后将一件事分开看,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

在这两个号的评论区,无数读者留言赞同。换言之,两种观点,都有若干读者支持。而这些读者,只是跟随自己认可的某个作者,只想看已经被整理好的内容,看现成的结果。

这是我们习惯且擅长的。因为大家都那么忙,哪有时间去证实什么真伪?很多事只是看过了,知道了就可以。

然而,这也是恐怖所在。如AI悲观论的观点,不是不相信人工智能,而是担忧人工智能背后的那些人性,这是我们最不可知也不可控的。

我们拒绝网络暴力、抵制网络喷子的同时,要懂得合理质疑。

布列塔尼是一位专注于英语教育的作家。

在一个凉爽的十月清晨,她到了马塞诸塞州西部的一所学校的三年级课堂。当她走到教室门口时,感受到了教室里传出来的能量。刚进教室,她被从地毯上传来的一声“我不同意!”吓到。

是的,这个班级的学生们,正围坐在地毯上,兴奋地进行辩论。

布列塔尼将外套挂起来,安静地观察这个科学课的情况。 “有分歧很棒!”老师在提醒学生,如何分享和使用不同意见,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布列塔尼回想起听过的政治专家的话,“分歧太棒了!”。仿佛成年人需要听到和三年级学生一样多的信息。

她说:我坐在桌子前,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我回忆起自己指导过的学生和教员的话,他们关于公民权利、精神健康和参与社区的故事在我脑海中栩栩如生。通常,一个人讲的故事,需要我们通过人类经验固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来对抗两极分化。

异议对于富有成效的讨论至关重要——无论是在三年级课堂,国会还是公司董事会。然而,学生们进到学校时,并没有为提出异议准备好;我们必须有目的地支持它的发展。布列塔尼总结了四个策略,老师可以用来在课堂上消除分歧。

鼓励学生学会倾听

积极倾听在教育中是一个常被提及的建议。实际上,在教室中构建健康的异议时,积极倾听是一个强大的工具。

允许学生和老师轮流分享观点,陈述证据或理由,并提供支持的论据。老师可能会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提示,例如:“我相信这是因为_ _ _ _ _”或“我的经验支持这种观点是因为_ _ _ _ _”

每个学生分享时,其他学生应该倾听。在每个故事结束后,教师可能会让听众感谢分享者,或者向分享者提出问题。但他们还不应该被允许直接回应或辩论。

这项练习的目的,是为不同的观点和背景创造共存的空间。

邀请学生分享他人的观点

畅销书作家Cola McCann,鼓励学生用第一人称讲故事,分享关于某一话题的观点。以第一人称讲指定主题或与主题相关的故事,然后再以第一人称复述小伙伴分享的故事,这种方式,让讲故事者感觉这些事像发生在他们身上一样。

这种做法鼓励仔细倾听,并引导学生发展移情能力。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教社交和情感技能,同时用个人经验加强学术讨论。

老师可以通过邀请学生以第一人称,分享历史人物的故事的方法,来调整这一策略。

让学生辩论反对本能

模拟辩论是中学常见的课程活动。为了鼓励学生更深入地处理不同意见,想将模拟辩论带入课堂的老师,会要求学生进行辩论,以支持他们不同的观点。

鼓励学生使用可信的来源进行研究,准备论据和反驳,并提出论点。辩论结束后,通过写作和谈论,让学生从捍卫辩论的另一方观点的感受来进行汇报。这种做法鼓励学生考虑他人的观点,培养同理心,并让他们知道,几乎没有什么想法是二元的。

引导学生寻求共同点

教育研究人员Pauline Harris和Barbra McKenzie将异议描述为“有意义的积极资源。”上述练习,可以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见和信仰体系。

但调查差异的真正力量在于对相似性的考察。什么主题使争论双方一致?持截然相反观点的人之间是否有共同的意图?我们的差异是加强了课堂社区,还是我们整个社区? 

综合对立的观点和尊重复杂性,允许老师和学生求同存异。无论学生们是否坚持他们原来的论点,或者改变他们的观点,通过这些活动邀请不同意见进入课堂,都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要进行多元化思考的例证。

以前,我们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是权威的。而家长也是不容质疑的。

这导致了我们太多人没有或不敢有批判性思维,也就不懂深入思考。

今天,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或学生也像当年的我们一样吗?要听话,要做个“好”孩子?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课堂教育,你还希望用简单粗暴的“有效”方式,快速搞定孩子吗?

—完—

亲爱的朋友:

最近跟同学聊天。她说,回想女儿已经10岁了。孩子刚出生时真的是一张白纸,而十年后的今天,孩子是什么状态,完全是家长绘画的结果。

她经常自问:我有什么资格给孩子绘画她的人生底色?我绘画地对吗?我以前希望她成长为我心目中理想的样子,这个想法对吗?

同学是对孩子、对自己要求都比较严格的母亲。但她不固执,善于倾听与吸收,也善于反思与自省。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启发。

安!

智能观 灵米

2018-12-23 于北京中关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