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写作•习惯

当代筝乐的继承与发展

2018-08-13  本文已影响23人  胖桐

        有关乔建中老师的《传古与创新-——当代筝乐刍议》感悟。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众多传统音乐研究者所热议的话题,一方面,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要想发展传统音乐就应该将传统原封不动的保存再现;另一方面,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传统音乐若想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摒弃老旧传统,以创新求发展。就这两种观点而言,单看哪一种观点都过于极端,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要靠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仿古或单纯的创新,而是需要将两者相结合,在传古之下的创新。本文讲述了中国筝乐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及作者对筝乐的一些发展建议,这些建议不单单对中国筝乐艺术有重要意义,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同样也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共分了三大部分,分别介绍了中国筝乐建国以来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筝乐的传古与返本以及筝乐的创新。通过这三大部分系统的阐述了筝乐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筝乐构建了一个牢固的框架。

        中国的筝乐艺术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筝乐尚处于初创阶段,在这一阶段作者着重介绍了曹正、赵玉斋等筝乐界“一传手”的作用,他们积极探索,引领筝乐艺术从传统到现代;近30年为第二个阶段,筝乐领域开始出现“二传手”、“三传手”等优秀人才,他们完成了许多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且创作出了很多出色的作品,同时,各大比赛使筝乐艺术得到了更多的社会认可,在学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最后,器乐改革使得筝乐的音色及表现都有所提升,可以说,近30年来我国的筝乐艺术焕然一新。在这种高速前进的状态下,如何稳中求进,继续向前是当今中国筝乐艺术需要面对的问题,对此,作者提出要从两个方面做起,即传古与返本,以及创新与开新。

        在传古与返本方面,作者首先提出传古与返本的含义,传古指的是传承古代传统文化之经典,返本则指一种艺术经历现代性探索之后的自我检视。在中国筝乐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转型过程中,“一传手”们把他们各自流派的曲目技艺非常全面的带入了各大音乐院校,进行了全面的传承,同时也培养出了新一辈的筝乐艺术家,从而保证了筝乐艺术的代代相传。然而,在筝乐音响资料的保存上却不尽人意,虽然在前些年“一传手”们留下了不少相关的音响资料,但十分可惜的是保存至今的资料很少,由此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在现代筝乐教育、表演都取得历史性进展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民间社会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实践所建立起来的筝乐艺术传统?对此,作者提出了“当代筝乐教育、表演传古、返本工程”,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提出了八点建议,首先在实践方面提出:1、广泛收集20世纪50年代录制的唱片:2、编辑成套的筝乐历史音响,使之代代相传:3、为直接同一代筝乐艺术家长时间学习过的第二代艺术家录制一套筝乐传统曲目,见证筝乐的历史传承;4、重编筝乐六大派别经典曲目的相关教材并建议列入各高等音乐院校的必修曲目之中;5、举办“中国筝乐地域派别展演周”。其次,在理论方面提出:1、成立研究小组,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个专业院校的筝乐教学实践进行总结;2、希望在正在编写的《华乐大典古筝卷》中给第一代筝乐艺术家留更多的篇幅;3、适时举办中国筝乐地域派别全国学术研讨会。作者提出的传古返本工程为中国筝乐持续向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传统是根,创新是枝,唯有根盛,方能枝繁叶茂,唯有时时汲取传统的养分,创新才能够充满活力,中国的筝乐艺术才能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在筝乐的创新方面,作者特别指出创新绝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一种有传接、有保留、有革新、有创造,彼此繁复交织、曲折迂回并逐步趋进的人文积累。对此,作者进一步说明了创新的三层含义:一是我们上一辈的艺术家们在传承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现代教育环境的变通,即“开新”;二是在教材、教学方法和演奏技艺创新方面的创新;三是筝乐创新的主要体现与标志,即当代筝乐的创作。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因此筝乐艺术也应寻求一个开放多元化的格局,把传统与现代融合,让诸多晚辈也可以欣赏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韵味,一方面仔细挖掘传统宝库中的资料,另一方面不断开拓筝乐新题材,构建多元化的筝乐文生态环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