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育探索号美文欣赏

再讲《老王》

2019-04-02  本文已影响45人  时慧慧爱物

上周公开课讲完,心中一直有个念头蠢蠢欲动——再讲一遍《老王》,了此心愿。上周听完课就把重难点确定好,以及学生可能存在的理解疑惑处做了预设,同时参照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可圈可点之处,重新修改好了新课件,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内心深处一直隐约有种复杂的情感的——或许是激动,或许是担忧,或许是一种对自己的交代,大概都有吧。周一课程较多,糊里糊涂拖到了周二,一直到晚自习初一的老师询问是否要利用晚自习讲课时,还犹豫不决,还想推脱放弃,隐隐约约的想要蒙混过关。

庆幸自己还是坚持下来决定搏一搏,庆幸朋友坚持“逼迫”询问,突然发觉,人,还是应该是要逼自己一把。

就这样没有提前见学生声势浩大且隆重,没有呼朋引伴招呼大家来听课评议,一切都在随意之中完成内心对于《老王》的交代,更是对自我的交代。现在把教学过程大致梳理如下,算作完结篇。

第一,利用课后生字词疏通文章,具体办法是:通读课文,疏通生字词,并用生字词来复述文章内容。

这个办法是听课时向张云雷老师那里学到的,课后题这样的“支架”用好了,会让课堂环节推进很顺利。果然,孩子们通读课文之后,疏通了字词,基本能够围绕关键词把课文内容做了梳理,故事情节基本清晰,而且进而老王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老王是一个生活孤苦、没人关心、饱受他人非议的蹬三轮的人。此时可以投屏展示教师总结,使得老王形象更为丰富。

第二,通过具体词句来分析人物关系。

这里的关系主要有两层。老王对杨绛一家的亲人相待,杨绛对老王的感情失衡。

从第一个环节可以概括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在苦难中升华出纯美人性的可敬的人。

过渡引导:如此不幸的人有没有人对他好呢?很自然,孩子们都能读到杨绛一家对老王的照顾,此时主要依靠孩子们自由找到文中依据,具体分析关键词来归纳出人物的关系。

我们对老王挺好的,为什么还会感觉愧怍呢?

再回到文本中去寻找老王对我们的好。抓住关键处具体分析。如老王病了,扶病到我家来,来我家干什么?托通院老李带话,会带什么话?为什么要带话?老王送鸡蛋香油,具体的细节描写,看出了老王的什么状况?“我不是要钱。”他想要什么?学生猜测人物心理,把握情感。最后归纳出老王把我们一家当亲人看待。

正因为老王的好,才对比出我们的不够。具体分析我们的做法。抓关键句“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写出知识分子不自觉的居高临下。“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我怎么问的?随口一问,显示出我的无心的寒暄。对比发现我们的不够之后,愧怍显而易见,这是一种感情天平的失衡。

第三,理解“幸运的人”与“不幸的人”的深层内涵。

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杨绛是一个幸运的人。但是杨绛真的是幸运的人吗?通过助读材料补充杨绛靠着才情和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的确是命运的宠儿,可是文革时期这一家的遭遇又可以看出,他们也是一个不幸的人,而不幸的老王遇到了我们一家也是一种幸运。

由此归纳: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那是一个高贵的人对一个卑微人的愧作,那是一个不幸者对一个更为不幸的人的愧作,那是一个善良的人对另一个善良人的愧怍。这种愧怍,责己过严,这种愧怍,拷问你我,这种愧怍,感动人心,这种愧作,温暖世界。

杨绛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自省来剖析自我的不足和自私,呼号我们拥有宽容与谅解他人的心。进而引申出文章的博爱与真诚,感恩与付出。教给孩子们做一个内心高贵的人。

此刻,终于可以与老王告别。再见面,一定更温暖。

写于2019年4月3日19:30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