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张文质写作

儿童阅读,何去何从

2019-07-14  本文已影响23人  人中每文

——研修时的一点思考

给文章取上一个这么宏大的标题,实在不是我一贯的风格。头脑里蓦地涌现它、写下它,是在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的一楼报告厅。东南教育科学研究院儿童阅读种子教师2019暑期高级研修班在此举行。为我们做首场讲座的是吴福雷老师,他的题目是《以阅读改变世界》。

如此高阔而又深远的开场。聆听中,我不禁陷入了迷离,亦或是进入了思考:阅读如此重要,它丰富我们的肉身世界,它充盈我们的精神宇宙,它改变人的气象,它……

正因为此,所以我们要大张旗鼓、大费周折、大肆弘扬读书对孩子有多好?以至于但凡学校、老师都得来凑一番热闹?但,我又怎么始终都觉得阅读原本就是一件安静、孤独、自我的事呢?

而具体到最该接受书本熏陶,尽享阅读乐趣的儿童身上,我们的举动究竟是发自内心还是迫于上级?是出于分享、传递美好还是因为这份职业所肩负的民族责任与教育担当?

吴老师引用任正非的话说:“中国的希望在教育。”因此,我们要借助阅读来培养有中国文化基因与国际视野的大写的人。

这样的胸怀、气度与使命,似乎已经不是我等平庸之辈所能达到。但,作为一名儿童阅读种子教师,固然有再多的疑虑,再多的忧思,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应该也是将这一目标付诸行动吧。

诚如吴老师所指,“选书难、时间少、如何读”是当下儿童阅读之现状,那么,如何做才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才能真的激发出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出儿童的阅读能力?还有,怎样保障儿童阅读的时长?

人人皆知教育需要三方聚力即家庭、学校、社会,而到了推广儿童阅读这块,却只在由上至下地给语文老师施压。例如:不少学校举旗书香校园,并开设了阅读课、购进了阅读指导书,然后不由分说地安排语文老师挑起这一重担。

但我觉得阅读只是语文的补充,而不是语文的全部。就像王文丽老师所言“读书只是生活的化妆品,不是必需品”一样。我们真的不应该强制地、一厢情愿地要求每个孩子都读书,甚至把读书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

事实上,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本身的目标与功用已经繁复,应试指挥之下,大量的习题又在充占着课堂。老师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如今另辟阅读课,研读文本、设计教学、组织课堂哪样又不需要耗时费脑?

反之,如果我们不这么兴师动众地把阅读供奉在殿堂,而只是尽力给予大家足够的时间去——读。效果会不会更好?比如:减轻作业负担,提供优质书单,鼓励结伴共读,适时分享交流,以上执行是不是更轻便讨巧?

都说大道至简,育人无痕,轰轰烈烈地一定不合理。然而,这些执行是语文老师单方面的竭尽全力就可以实现的吗?多少老师坦言只是想安静地教书都成了奢望。又何谈读书呢。

再说到每个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如果在每个孩子踏入学校之前,阅读已经如呼吸般自然地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与生命里,这样孩子的父母,真的是功德无量。

所以传承家庭阅读的习惯比学校训练阅读的方法更为重要。因为有了爱读书的父母,想要儿童不阅读都很难。学校自然也不用再费力操劳。如果哪一天做父母也需要持证上岗了,或许这一夙愿可以成真。

而我们的社会呢?一个万达商城开业便引发全城交通拥堵,日人流量高达几十万,其营业额更是让人咋舌。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

什么时候,一个城市把书店装修得比超市漂亮、比宾馆舒适、比商场高档,我想,这个城市的市民阅读情况应该也不会太糟糕了吧。

而人们普遍认为是专门用来求知的学校,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有图书馆但不开放,只是用于应付检查与追求硬件设施达标……

我为什么这么悲观,又为什么是在程开甲才想到这么多?吴老师问:来到盛泽(程开甲小学所属学校),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如实回答:仿若回到自己的家乡。它的简朴、不繁华,丝毫不是我想象里的园林苏州、江南水乡。但在走进程开甲小学的这一瞬,文化的厚重感、教育的幸福感又突然扑面而来。

因为,在这个地方,学校是全城最高大上的时尚场。不比上海、深圳的任何一所学校环境差。教育的地位也从中凸现。

吴老师还在讲述,我的思绪也一直没有中断。所谓的儿童阅读,究其根本,会不会是成人追逐功利的表现?是无法完善自身的成人想要用阅读来控制与操纵孩子的手段吧。

这样的念头也许过于偏激了。我更想表达的是:对于儿童阅读,我们可以引导,但不需要太多人为地干预;可以表彰,但不需要让全世界都知道。

只要成人如父母、老师都捧起了书,真正地享受到了阅读的好,我相信儿童阅读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如我们所愿。

儿童阅读,何去何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