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学校是一个允许犯错的地方
讨论德育,我始终有一种担忧,就是,我们往往“以不科学的方法”教科学,以“不艺术的方法”教艺术,以“不道德的方法”育品行。我所指的“不道德”,既指目标也指内容更指方法。现在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尤其体现在德育内容上,求全求大求高,而恰恰忘记了,孩子不过是孩子,犯错是他们成长中的必需,而学校、课堂,应该是一个允许犯错的地方。事实上,很多学生的问题,绝对上升不到道德层面,而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试错”。
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圣人。而是,让儿童是儿童,让人更像人。
它更多是引导学生了解常识,理解常情,遵守常规。最终实现:
——对自己:悦纳自己,自我实现;
——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善待;
——对家庭:仁义友爱,责任担当;
——对社会:规范参与,敬业奉献;
——对国家:爱国守法,忠诚勇敢。
有道德的人,首先是一个能够坚持底线的人。在我看来,无非是能了解基本的生活社会科学常识,理解人之为人的常理常情,遵守常规。
所谓常识,就是最基本的明辨是非、立身处世之理。包括,一般人应该知道的知识;行事时常有的理智,能力,见识和判断;有约束力的信念原则;与道德法律有关的实践哲学等等。掌握常识,也就能真正理解生与死、富与贫、善与恶等等,无一不是因果互存。
所谓常情,指普通的情理,一般的心情。语出《庄子·人间世》:“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儿童,犯错就是人之常情。偷懒贪玩,就是人之常情。冒险好奇,就是人之常情。朋友来去,就是人之常情。渴望爱尝试爱,就是人之常情……理解这些人之常情,却能够自我约束,避免鲁莽行事,对他人又具同理心,从而实现自律自觉,这就是德育的意义。
所谓常规,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人际交往的规则、家规、学校生活的规则,公共生活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等。
人活一世是要有规矩的。有礼数有体统,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导。全家人围坐用餐,大人不动孩子不能动。长辈坐正中,其他人依次而坐,一般来说夫妻要挨着。有的孩子得宠,可以挨着老人,但坐椅不可高于长辈。吃饭坐哪就不能再换,端着碗满处跑那是要饭的。用筷子敲盘碗,有乞丐之嫌疑,在外吃饭这叫骂厨子。喝汤不许吸溜,吃饭不许吧嗒嘴,要闭上嘴角。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因为象征香炉,只有死刑犯的辞阳饭才这样插筷子。
和平时代,普通人能够每天把日常的事情日复一日做好,必要的时候闪烁人性光辉,就是英雄。我们不是圣人,这个时代也不需要圣人。
如果我们的学校,能够真正将学校还给儿童,德育才不至于预设高标,育德的实践才能立足于日常,老师的眼里,则只会有孩子的问题,而不是问题学生。
尊重儿童,呵护童真,以德育德,我们的下一代,才可能用文明去影响世界,获得世界的尊重。
德育的第一功力就是化错,化错是最讲"艺术"的德育。德育的最终效力是养慧,"慧"是人的学识与品性在人生高点上的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