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主动主动从信念开始
一.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二.课程感悟
1. 关于使命感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上的三大终极问题,也是自己曾经经常问自己的问题,是为了亲情、友情、爱情而存在?还是为了功名,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为国家效劳?职场人、女儿、妻子、妈妈,哪一种身份、角色才是真正的我,在百年之后,自己又该归于何处? 我想这些角色身份都是我。因为成为母亲,所以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好的女儿,释怀原生家庭所有的不幸遭遇对我的负面影响和性格缺陷,感恩父母和新家庭带给自己所有的一切;更好的妻子,给孩子更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给他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更好的职场人,给孩子照亮他以后前行的道路;作为我自己,可以让更多的妈妈完成她们的使命,让更多的家庭可以更幸福。
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作为母亲要成为那样的人。这是我的使命。
感恩孩子给我带来的勇气和力量,让我重生;虽然前行的道路依然一片迷雾,甚至还看不清脚下的路,但我并不害怕,并且始终坚信最终我会成为这样一个“我”。
2. 信念,爱与放下
“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本质,永远地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弗尼吉亚•伍尔芙
前两周读了一本书《一个人的朝圣》,原书英文名为《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意为哈罗德•弗莱不可能的朝圣之旅,主角哈罗德·弗莱,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这当然不是一本只要有信念就可以产生奇迹的书,甚至我会觉得哈罗德有点无厘头,他的生活要绝望到什么程度,才会相信这样的一个念头作为信念,并且支持他完成这趟不可能的旅程?
“用心说服了理性,选择忽略一切证据,去期待一种比不言自明的现实更大、更疯狂,也更美好的可能性。”
哈罗德最终完成了他的旅程,告诉我相信这个不可能的旅程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念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到达。
但是在哈罗德到了终点时,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挽救老友奎妮的生命,这是一个可笑的执念。
信念,并不能产生什么奇迹;人生本就是一种绝症,至死方休。
故事的结尾,哈罗德的妻子说“如果我们不能打开心扉,如果我们不能接受无法理解的东西,那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即使打开心扉,也只是有点希望而已。相信某种生命中的“不可能”,也只是为了让自己产生这一点“希望”。
希望不会生长奇迹,但可以重塑心灵,让我们重获一些爱与勇气。然后,在某些时刻学会放下。
3. 错误信念与分身术
三个错误信念:
--绝对化的要求:我想要,我必须....
--以偏概全:我是个...样的人,我总是...
--槽糕至极:这件事没做好,我的人生完蛋了
其实这些信念又让我自己分分钟躺枪了,对于“应该暴君”我的分身术技巧是转换称谓 ,刻意练习在与同事、家人讲话时的称谓,将“你”换成“我”,比如“你听懂了我的意思了吗”换成“我说明白了吗?”“我想要..”,“我必须”换成“你能..”有了这样的意识,职场沟通好了很多,也尽量少让小我出来逃避责任,对于“以偏概全”我的分身术技巧是找到我想变成的那个人,设置成桌面,工作时间每次小我奔出来困扰我时,看着这些图片让理性我回归。
提高分身术功力,仍然离不开刻意练习。
4. 你的资源丰富充沛
穷人与富人思维的区别是一个消极被动,而另一个积极主动;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能够灵活地选择三种以上的有效解决方案,并让自己做到最好。
5. 执着并非是信念,懂得变通才是正道
所谓信念,是自己坚信事情就是这样。坚信代表着聚焦,事情就是这样,表示在此情境下自己会简化思考以利于聚焦事情本身,但事物具有两面性,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补充思考才能看到硬币的另一面,当自己的价值观遇到新的家庭,家庭中每个个体的价值观都有所不同的时候,自己是去改变他人以获得认同?还是保持自我但同时去尊重他人,这个时候其实涉及价值观问题,是家庭成员感受到快乐更重要还是自我的感受、存在感更重要?其实都重要,“我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家庭或者工作孰是孰非,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价值观的差异,求同存异,懂得变通才是正道。
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信念需要方法灵活的去实现,有效比有道理更重要。
三. 工具应用
积极主动自我察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