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津梁语文教学研究

前后《赤壁赋》之高下辨

2020-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语文前哨

元代文学家虞集说:“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有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园学古录》)林西冲认为“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化妆’的主客问答或许略高一筹。”那么,后《赤壁赋》果真超过前《赤壁赋》吗?

后《赤壁赋》在叙事写景的具体生动方面,在寓情于景、寓理于事方面,在虚实结合、营造意境方面,特色明显;但在语言的酣畅、新颖、既形象又富含哲理、既生动又颇具概括力方面,在意境的深邃、阔大方面,在文章对现代人的适用方面,后赋又远不如前赋。

首先是语言。前赋语势酣畅淋漓,语流自然圆转,“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一气呵成。骈散结合,既和谐悦耳,又明快流畅。融合典故,不露痕迹,造语新奇,字字珠玑,显示出独特的风貌。相较之下,后赋有句无篇,并且语言胶着于具体的情境,缺乏概括力和适用性。而前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等句,既有较强的形象性、情境性,又有哲理性和普适性,故为后人广泛引用。

二是意境营造。后赋设置了冷寂、峭拔、奇幻的意境,审美意味较浓,显出阴柔之美;而前赋创设了阔大、深邃、澄明的意境,哲理意味明显,凸现豪放特色。前赋将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纳入表现范围,横到宇宙边际,纵到历史尽头,深及人的心灵幽微处,包罗万象,大气磅礴,浑然天成。

三是思想内容对现代人的启示。后赋表现独处之悲和出世之想,和现代人的思想格格不入;而前赋写人生的失意感、无常感、渺小感、短促感以及对这种情绪的克服,道出了人生际遇的共同点,更能引发现代人的共鸣,具有较强的启发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前赋表现出作者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已经达致圆融超脱的人生境界,这种审美境界超越了王羲之的悲凄,也超越了陶渊明的淡泊,为后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范本。

总之,从艺术的形象性、抒情性、新颖性、审美性等方面综合考量,前赋比后赋更加出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