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从“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跨出专业性书籍阅读的第一步
------读《关于学校内部公平的指数研究》有感
七、从“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跨出专业性书籍阅读的第一步购入《中国班主任研究》一书已有一段时日,但真正用于阅读此书的时间却很少。之前看群里面还有身边好多伙伴都发出了他们的阅读体会,并且都是一稿接一稿的修改、再读、再写,让我这个被“感冒君”和“期末君”打败的人每时每分都无地自容,恨不得钻进地洞里躲起来。今晚,我下定决心要开始读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关注学校内部公平的指数研究》,记得之前刚入手《班主任》的时候就读了该文的第一部分,但是门外汉的我对这类专业性文章,尤其充满各种专业术语和研究数据及公式的文章特别抗拒,几乎很少主动阅读,第一次阅读的失败也让我没有勇气再次拿起它。但是,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或者班主任在读这篇文章并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我对自己说,也许我也可以!所以,此刻我拿起书,就挑战自己一回吧。
首先映入眼中的是文章的作者,平时看文章,除了看标题,最喜欢了解的便是作者的一些情况,这次也不例外。首先,我看到这是一篇合作的论文,作者是杨小微和李学良。杨小微不就是刚刚在封面上出现的本书的作者之一嘛!另一位作者李家成教授,我已熟识,可是这位杨小微教授却少有了解,于是,我赶紧翻到封面的作者简介一栏加以了解。原来杨教授同李教授一样,同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是教育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教育学基本原理研究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读到这,我已经对杨教授有了初步的了解,文字介绍的上面是他的一张照片,和李教授一样,都是和蔼可亲的学者,这让我对大学教授根深蒂固的那种严肃、高高在上的感觉彻底改变,他们也可以是平易近人的教育工作者。文章的另一位作者和是同教育系的博士研究生,对作者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开始从摘要入手,开启了专业论文的阅读之路。
“教育公平”这个词平时很少关注,印象中就是学生有没有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想不到其他方面,但是看完摘要之后,就有了很大收获。在我国,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公平的关注重心已从资源配置为标志的“起点公平”转向已平等对待为特征的“过程公平”。原来之前自己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是属于“起点公平”范畴,现在又认识了“过程公平”这一词,那么,什么是“过程公平”呢?我带着强烈的疑问接着往下阅读这篇文章。
该文从学校内部公平问题切入,以指数的方式探究教育公平的实际状况。作者简洁的一句话,将整篇论文的思路展现得清清楚楚。文章一共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并讨论。我就跟随着作者的叙述,从问题的提出、学校内部公平的内涵、分析框架、问卷编写与数据收集以及研究顺序,对这篇论文仔细研读了起来。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发现自己看的比较吃力,也许是自己理论水平的有限吧,中途卡顿了许多次,读了再读,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那么,我根据作者文中的几个板块,分别来谈一谈我的个人理解。
一、问题的提出
第一部分从国内关于教育公平研究的整个大环境出发,再从国外可供借鉴的研究和可以参考的国内研究两方面入手,介绍国内该方面研究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其中,在国外可供借鉴的研究叙述中,我读到了OECD(国际经合组织)关于教育指标的四个一级指标:(1)教育机构的产出以及学习的影响(2)教育的财政与人力投入(3)教育机会、参与和进步(4)学习环境和学校组织。这四个指标中,和我的工作息息相关的应该是第三、第四点。第四点与学校内部公平相关度最高,其中该指数的学生日均课堂教学时间和师生比和课堂规模是我最熟悉的,虽然作为学校教学组成的一个单位,老师不能改变这两点,但是我们却身处其中,各司其职。尤其是D6这条指标--教育机会和教育结果之间的差异(学生阅读水平、不良师生关系),作为班主任,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师生关系都是可控的,可提高和改善的。
摘录:具体的评价指标中,OECD国家测量学校不公平的维度包括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其中结构质量包括师生比、教师资格证书和经历、班额以及其他相似的指标,这类指标往往由法律规定,反映国家政策的指导原则。过程质量则更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经历,通常包括师生互动、家庭的参与、残障儿童的融入、教学方法等。
我的理解:过程质量和班主任的教学工作、家校合作、教育理论水平最为相关,在数据采集方面可提供较为有效的数据。在这部分的阅读中,我学到了新的词汇:教育指标、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也了解到国际组织在教育发展指标方面,对教育过程、学校内部的公平状况尚无定量意义上的成果发布,这一意义上的公平通常以条件、关系、规则或状态的方式呈现,目前也尚无成熟的定量方式可供参考。那么,国内相关研究的参考依据有哪些呢?分别给本文的研究提供哪些参考?带着这两个问题,我继续研读。
摘录:
(1)“学生学习动力指数”中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师生关系指数”中是否尊重学生、公正对待学生、信赖学生,“教师教学方式指数”中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等,都直接关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对待问题。
(2)此外,各省市的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中也会比较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一部分指标设计教育公平的频数分析表明,关注度最高的是多样化教育、学生受帮扶比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其次是班额;教育均衡发展普标性比较高的是学校布局、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其次是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与互通衔接。
(3)从整个国内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趋势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公平向微观公平转变,宏观公平主要关注的是政策、权力、群体以及机会的公平,集中在资源的分配上,而微观公平主要关注学校内部,如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孩子受到平等对待等;二是从主要关注资源公平,如图书资料、师资配备和分配等转向对学生尊严和情感的关注和认可,即承认正义。
我的理解:摘录的第一部分中,学生学习动力、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都是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天天要面对和处理好的,而我个人的工作能力、交际能力、教育水平等都与这些相关,我就在思考,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小环节,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自己班级和学生的一些现状?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改善师生关系以及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等,都给我接下来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此外,第三点中提到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孩子受到平等对待以及对学生尊严和情感的关注和认可,这两个方面都是我需要加以反思的,我公平对待班里的每个学生了吗?对学生情感的关注都全面了吗?我给自己的工作打了一个问号。
二、 学校内部公平的内涵
摘录:根据罗尔斯的《正义论》或称为“分配正义”、诺齐克的“持有正义”,查尔斯·泰勒的“承认正义”三方面的理论,本论文综合上述实践与理论的考察,在采用德尔菲法征求专业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认为所谓学校内部公平,前提是对学生基本受教育权利的尊重,实质是教育支援和学习机会的平等享有。探讨教育过程公平问题说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是否收到公正的对待。具体而言,一是学生所应享有的生存权、发展权、社会参与权和受保护权等,是否收到切实的保障.....
我的理解:具体来说,从教育公平的不同侧面来看,分别概括为:(1)对所有的儿童平等对待(2)对不同的儿童差别对待(3)对有特殊需求的儿童特别对待。三个层次的分析和解释层层递进并相关联,三层关系不能互相跨越,而是逐层递进的关系。一开始我对三者的关系并不是十分明确,但是作者十分巧妙的用三个四字词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各得其所”,高度精辟地概括了三者的内涵与关联。
三、 学校内部公平的分析框架
摘录:分析框架包含四个一级指标与13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中,同等对待包含权力尊重、机会获得、资源享有三个二级指标;差别对待包含兴趣适应、能力适应、个性包容三个二级指标;方向指数包含言语暴力、身份歧视、欺侮事件、公平问题投诉四个方面。三级指数旨在关注反映相关维度的敏感指标,主要表现为数据收集点的形式。
我的理解:作者从三个级别的指标,用形象的圆形层次图形和详细的表格,形象而又具体地罗列了三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学校内部公平的分析框架。我在解读图表的过程当中,看到了再熟悉不过的分层作业、弹性评价、提供合适的课外活动、教师容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等,这些都是我这个学期一直在实践和探索的,原来都在这篇文章里有所提及,瞬间觉得很亲切。杨教授的这种三级指标的分析框架在我看来,层次立体而紧密关联,很有借鉴意义,可供我以后的班级管理研究的分析方式参考。
四、问卷编写与数据搜集
摘录:
(1) 本研究采用指数研究的方式,力求通过构建统一的分析框架、寻求敏感数据的方式简化数据,为日后的大范围数据搜集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数据比较奠定方法论基础。在次基础之上,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的方法搜集所需的学校内部公平数据。
(2) 问卷以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享有的教育公平状况为核心,分为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家长问卷,力求做到互相印证。为了确保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没风问卷的题目先后通过3-5名研究人员审定,并且通过上海某学校2个班级初步测试,发现问题后及时修订;最后邀请5名专家对问卷进行最后的审核与修订。
(3) 本研究坚持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抽样策略.......抽样完成后,以学校为单位填写“学校基本情况表”,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要求样本班的授课教师、学生及家长填写相应的问卷。在问卷发放形式上,主要采用网络电子问卷方式。
我的理解:杨教授他们着从学生、家长、授课教师三个层面分别设计了相关的问卷,充分围绕以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享有的教育公平状况为核心,后面又通过专业人员对问卷题目的审定以及相关学校两个班学生的试测,让我看到了他们对待研究的严谨与用心。文中提到了具体的抽样过程,作为读者,我认为如此广泛而详密地进行抽样是十分需要时间、耐心与执行力的,如果换做是我,肯定会做到一半就放弃了吧。
五、 研究数据
这一部分是我最难读懂的部分,前前后后花了很多时间。根据杨教授他们对表格和相关数据的解释,我进行了仔细对比,但还是对有些方面存在疑问和不解。比如说,文中出现的第一个计算公式,如表4中一些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如何通过它们就可以说明班级之间内部公平指数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有些班级的内部公平状况比较令人担忧;再如说明是公正体验的离散程度标准偏差值,相关的专业术语比较多,作为从未阅读过相关领域文献的我来说,这些都有点难以理解和内化。也许,等我多阅读与此相关的一些资料后会稍微有所了解的吧。
六、结论与讨论
作者从学校内部分析框架的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进行论证,2所学校22个班级的数据说明学校内部公平处于较好的状态,但是学校之间、学校内部之间的公平状况存在比较打的差异。文末,作者提到样本学校的数量年一季度所在区域都存在比较大的欠缺,导致对于结论的推测必须谨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中国情况的把握,这是本研究仍需努力的方向,也是本研究的难点。短短的几句话,把本论文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一一点出,正好与我在阅读文章数据分析时所产生的一个疑惑相吻合。
结束了第一次专业性书籍阅读的体验,我收获很多,认识了许多新的词条,如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平等对待、差别对待、特别对待等,了解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三级指标的运用、指数研究等,都给我日后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想法。也许我对文中的一些论述还存在一些理解偏差甚至是错误,理解还比较粗浅,但是我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希望自己后面能越读越顺!向群里面的优秀老师们学习!
七、从“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跨出专业性书籍阅读的第一步 七、从“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跨出专业性书籍阅读的第一步 七、从“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跨出专业性书籍阅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