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卫:做一个专业的老师 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晚的演讲者。今天要大家分享一个观点:做一个专业的教师,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我想从“教师的成长路径”“何谓专业教师”“何谓自由的人”三个方面来说一说。
01
先看第一方面,教师的成长之路。
在我国,有公办体制教育和民办私立教育两种形态,在这两种形态的环境里,教师的成长路径往往是这样的:
首先是刚入职的新手教师,没有多少教学经验,随着工作时间,渐渐地成为了一名成熟教师,熟悉了教材、熟悉了学生、熟悉了流程,也熟悉了所在的环境。可叹的是许多老师的经验一直到退休都停留在这个层面,即教学工作的舒适区。
如果一个老师不满足于此,不管是在体制内还是在体制外,他都会勇敢地跳出舒适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育境界,就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名师,收获了大量的荣誉,评上了顶级职称,之后就彻底进入退休状态,其心思重心很容易偏离教学,很有可能是外出上课或讲座。
走到这一步已经不容易了,但如果这个老师不满足于此,他继续发展,挑战自我,探究教育的本质,思索自身的成长经验,就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名家,拥有自己特有的研究成果和解释系统。到了这一步,也许就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了。
我想追问的是,是不是教师的成长只有这样一条路?显然,还有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刘江卫:做一个专业的老师 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也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是新手教师,其次的成熟教师,这是相同的。之后,教师成长路径就完全不同了。不甘于现状,渴望挑战自我,但又不愿在外在的名誉上拼搏和花费精力,他走了一条内修的路。
这是一条专业教师成长之路。开始从本质上思考教育、思考教学、思考学生、思考学科本身等。他开始从专业的角度解决眼前的问题,开始以超越经验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每天的生活。
这并不容易,但这又不是教师成长的顶点。专业教师的极致是成为一名幸福完整的自由的人。
如果把两种路径的成长之路划分为三个阶段的话,我想可以这样来理解:
新手教师——成熟教师,这是教师成长的浪漫阶段。
成熟教师——教育名师或专业教师,这是教师成长的精确阶段。能熟练运用各种思维工具实现教育教学。
成为教育名家或成为自由的人,则是教师成长的综合阶段。教育名家与自由的人,也有可能是一致的。但是之所以区分来开,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成为自由的人,是朝内走,是内圣之路;成为教育名家,是朝外走,是外王之路。两者各有所长,只是选择不同。
想想我们这些做教师的,你处在哪个阶段,又会做怎样的抉择呢?
那么,把教师成长之路又划分为三个阶段的依据是什么?
浪漫阶段——这是因为不管是新手老师还是成熟老师,其在教育教学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凭借的是依于本能的自动反应。其区别只是在于,新手教师往往是非经验的但是有无限潜能的,成熟教师往往是经验的但其经验往往是未经反思的。
精确阶段——这是因为专业教师或教育名师会不断地基于经验反思经验,实现对日常经验的超越。
综合阶段——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老师往往是在自由的环境中去创造,去进行超越自我的卓越创造。
用另一套我们熟悉的观念来解释的话,浪漫阶段是合格的老师;精确阶段是优秀的老师;综合阶段是卓越的老师。
02
何谓专业教师?
专业教师的标配是反思精神、建模思维、热爱与敬畏。
专业教师最显著的标志是反思精神。这种反思精神表现为对日常经验的反省、追问,在具体行动上是自觉进行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实践。专业教师一定是一个主动行动者。
其次,专业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建模思维,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问题。专业教师对问题的解决往往会很高效、灵活和具有创造性。在专业老师那里,提前预防优于事后治疗。专业教师一定是一个问题解决专家。
反思精神和建模思维,这是一种理性精神,拥有这种精神的人,是一个理性的人。
但人是很复杂的,不仅具有理性精神,还会有非理性的精神。人除了是理性的人之外,还是非理性的人。
专业教师非理性精神的一面首要标志是热爱。专业教师一定会爱孩子、爱教育、爱专业本身。专业教师,需要是一个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的人。仁者爱人。
最后,专业教师一定是一个心怀敬畏的人。面对生命,心怀敬畏;面对传统,心怀敬畏;面对自然,心怀敬畏。这是专业教师的信仰层面。一个真正拥有信仰的人是有福的,一个真正拥有教育信仰的人,才会真正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03
何谓自由的人?
刘江卫:做一个专业的老师 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以上对专业教师的言说,其实是理想的。因为现实中的我们,不是偏理性一点,就是偏非理性一点。也许正是偏的这一点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底色。
作为教师,如果你是理性的,请给你的非理性留些空间;如果你是非理性的,请发展自己的理性精神。拥有这些,便拥有了自由,活出了自由。自由的人是兼具理性精神与非理性精神的人。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向世界分享:我是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附:干国祥老师点评
人总是以原有的经验图式来理解他人,而理解事物需要一种理解的模型、图式、理论。海德格尔哲学是一种理解的图式,孔子哲学也是一种图式,《道德经》或《庄子》又是一种图式。而这些图式本身就是一种偏见,一种高级的偏见。
人必然有偏见,人也必须有偏见。不但需要有,而且必须有,还得要透、要高、要深。
偏见是你的根本立场,你必须向世界展示你的偏见,而且这个偏见越深刻越好。因为偏见本身呈现了你的个性、发挥了你的个性、暴露了你的个性。
你需要你的偏见,因为没有偏见就一无所见,因此,需要你呈现精彩的、深刻的偏见。但最终是要超越偏见,这便构成了一个悖论。
江卫的演讲,重要的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大家对他的演讲是如何阐释的。你如何阐释是关乎你自身的偏见的,借着对他的演讲再次领会自身。
江卫的演讲是关于如何做一个拥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释,从孔子的立场,会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成为有尊严的教师,在孔子的语境里,首先是三十而立。这就意味着君子首先要有所器。你的器决定了你的专业尊严,这就意味着在南明,你必须迅速成长为一名首席教师。
你需要先有所器,但这不是君子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君子不器。君子不器的君子,是拥有无限自由的教师,这是教师的理想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这二者之间,则是不惑与知天命的境界。目前南明的领导,在君子有所器方面有所不足,但需要你在不惑与知天命这里加强修为。
这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孔子立场的解释。
余路遥的演讲,是一个年轻教师的心路历程。从事教育,需要仁智勇。仁为先,勇在仁后。但每每关键时刻,首先经过考验的则是勇。勇分为基本的勇和深刻的勇。第一步的勇很难,但还能做到。第二步的勇就很难了。
对于智,智慧的修炼又比勇难。你如何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成人成己?单靠个人的智慧是不行的,需要多方的智慧。智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在特定情境中把事情做好,就像水一样,水的智慧。水的智慧,从来都是改变自己而不试图改变对方。
仁最难。仁心就是慈悲与爱。严格来说,这是学不来的。拥有慈悲与爱,往往有两种:或取决于心性,或取决于阅历——死去活来的阅历。
关于前者,先天基因强大,后天童年美好幸福,天然对万事万事敏感而又善良,成年后容易拥有慈悲和爱。反之,经历不幸的童年,成年后拥有慈悲和爱的能力就相对弱。但不是不可能,那就是取决于一种死去活来的阅历。在困境中,让那个旧有的“自我”“小我”先“死去”,然后再新生一个“新我”,对生命的彻底觉悟,会更容易拥有慈悲和爱。
仁爱最难做,但做教师又不得不提,因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我们做不到,不意味着别人做不到、未来做不到。这也是南明为何要强调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