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教育教学教师

《分一分与除法》教学反思

2018-01-15  本文已影响16人  缘本简恋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本单元所学内容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学习除法,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四则运算,因而本单元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小学阶段继加减乘法运算之后又一较为基础和核心的内容之一。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

教材在引入除法算式之前,创设了三次分物活动,即“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第一次“分物游戏”,让学生通过把小数目平均分的操作过程中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第二次“分苹果”,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平均分物的两种基本分法以及最后结果的特点。第三次“分糖果”是让学生体验大数目物体的平均分的过程与策略的多样性,为有余数除法积累活动经验。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分一分活动,为进一步数学化,为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基础。

以上三次分物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到平均分的意义。“分香蕉”一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平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

因此,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分一分的情境,符合学生帮助别人的心理,学生很容易进入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已经有了多次平均分的操作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请学生用小棒摆独立解决,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对于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能促进学生对具体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与抽象除法算式的联系的理解,也就是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有了现实的依托。只有解释清楚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才算是理解了除法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描述除法算式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第二次平均分之后就让学生尝试写除法算式,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对模型进一步的建立与巩固。

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还在于平均分有两种情况。例如,把12根香蕉可以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也可以把12根香蕉没3根分成一份,可以分成4份。第一种平均分是知道要分的总数和平均分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第二种平均分是知道要分的总数和每一份的数,求平均分的份数。尽管两者关注的对象不同,其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若干相同的部分,其中的关系就是“总体”与“一份数”和“份数”的关系。在充分经历了“平均分物”的各种活动基础上,教材通过“分香蕉”的实例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引导学生认识除法,使学生体验到:只要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若干相同的部分,这个活动过程就可以用除法表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