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日更‖《读思录》

读“《扬子江评论》2018年度文学排行榜”部分天书式诗歌——《读

2019-01-12  本文已影响98人  退出简书

文/陈松标

近两天阅读“《扬子江评论》2018年度文学排行榜”部分天书式诗歌,颇费脑筋,有的半懂不懂,更有不知所云。因此,我先是羞愧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继而又想:在这些刊物的读者群中又有几人能明其就里呢?于是有感想、疑问如下:

1、一个人或者少数人懂与不懂不能作为衡量一首(组)诗好坏的标准。不过,作为心智健全、理解能力不低于常人的读者,或者一份报刊发行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用心读了诗人的诗却仍不知所云,试问刊发这样的诗价值何在?倘若这些诗是诗人真诚表达、用心创作的作品,只是文字功力还不足以传情达意,因而不能打开读者的心扉,尚且情有可原;但若作者创作动机上就故弄玄虚、浑水摸鱼,连自己都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那就是故意浪费读者时间,等于谋杀读者生命,是罪不可赦的刽子手;而编者若自己未弄明白这些诗的内涵就稀里糊涂地刊发这样的稿子,亦相当于帮凶。我想问爱写玄诗的诗人和爱发玄诗的编者们:这些作品中真有比哲学家还高深的思想或者深刻到常人不能理解的情怀、情感、情绪、情趣等等,必须要用密码电报似的文字来表达吗?还是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旨模糊或文字火候未到,未能将心思表达到位呢?亦或出于摆不上台面的目的装神弄鬼唬弄人呢?

2、既然爱写玄诗、心性甚高的诗人创作出这些比经书还难懂的作品,又公开发表出来与读者交流,就应该本着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原则,对绝大多数人(含有相当文化层次和读写能力的人)读不懂的诗作负有解读的义务,看能否自圆其说,是否辞能达意,可否令人信服——这不为过吧?

3、虽说作品完成以后有其相对独立性,多义性也是好诗的特征之一,但这种多义性是汉语文字多义性、语境特殊性和读者再创作的结果,绝不能以此为借口说作者没有想要表达的特定内容,诗作就是任人打扮的娃子,全看读者怎么理解。反过来说,如果作者没有想要表达的东西,为什么要写诗?如果作者不期求读者明白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为什么要发表?(记于2019/01/10下午4:45)

最后附一首2016年7月17日凌晨躺在家中沙发上读诗时写下的“杂文诗”,聊博一笑:

向一位知名诗人告别

文/松飚


关于这首诗的标题

我反复斟酌

像您自选代表作一样认真

企图一语惊人

为此我甄选了三道方案

请来了两位助手——

一壶酽茶

帮我阅读您的文本

保证我不会睡着  只会打盹

一包香烟

帮助我思索您的窍门

探究您如何造诗  何以成神

喝光三杯茶

我总算看完了您的文本

收获很大  大到头疼

抽灭三支烟

我方才悟出些您的窍门

臆造天书  装鬼弄神

原来如此啊

怪不得吓煞多少读诗的人

直到今天  他们

见到诗歌如见鸡肋

害怕诗人如怕瘟神

我斟词酌句地写下标题

——《向一位致命诗人告别》

呷上一口茶

却又觉得有些不妥

您没杀人  也没放火

不过虐杀了读者几个脑细胞

浪费了国家几张大白纸

说是致命  证据不足

像您这样连天书都造得出来的大诗人

一定会讥笑我脑残

深吸一口烟  改为

——《向一位知名死人告别》吧

可是您还活着

虽然在读者心中已经死了

但这么说岂不要担个口头谋杀的罪名

再添一杯茶  重点一支烟

我思忖再三  还是用

——《向一位知名诗人告别》吧

毕竟有的人被您“薰陶”多年

早已习惯

听人说鬼话

看“诗人”跳大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