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级小教科学

2018-03-10

2018-03-10  本文已影响0人  球球_9533

《什么是科学》之于研究历程的思考漫谈

         吴国盛教授的《什么是科学》从常人所以为的“常识”出发,对“科学”一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阅读过程中对吴教授的思维方式和学术高度甚为欣赏。对于目前处在瓶颈期或是起步期的我们来说,到底何为研究,何为学术,何为真的,何为假的。恐怕自己的认知要经过一次更新了。在阅读过程中收获颇多,但囿于自身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水平,因此就由阅读过程中引发的诸多感想与启发与诸君共享。

1.什么是问题?

        这里的习以为常有两重含义:一则是提问的方式是我们所熟悉的。二则在于提问的内容看起来就不算一个学术问题。我们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那些文章都会带有诸如“研究”、“论”等词汇,以这种方式命名的题目确实很少见,这是在阅读之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思考。看到这个题目就不难想到同学之间互相调侃的一句话“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在这里应该改成“大家都以为的就是对的,就是真的吗?”。回归到著作中也就是你所认为的科学或是大众都认可的科学就是科学吗?

        联想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导师经常会给大家布置这样一种作业“阅读一本书或是文献,找出问题,下节课讨论”。勤奋的孩子们课下苦读内容,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在极力寻找问题,然而结果却是根本就找不出问题来,初出茅庐的孩子还以为自己有异于常人的学术禀赋欣喜不已。抱着全知的心态参与课堂讨论时却节节败退。课下为驳回丢失的颜面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出了几个问题,满心期待着导师能够认可与评价,然而整个屋子里面充斥着的却是导师的叹息声。吴教授在著作中提到,中国学生之所以严重缺乏科研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问题意识”不足。其实有时也挺搞笑的,上了这么多年学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连“问题”都闹不明白。其实吴教授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提出问题的思路:从常见熟知的事物入手。例如“科学”这个概念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那些传授给自己的观念已在自己的头脑中扎根了,我们基本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可恰恰有时候我们需要后退一步,想一想我们以为的是不是就真的是我以为的。举个例子一说到“武大郎”大家就会联想到那个卖炊饼的小侏儒,但是又有几个人真正了解过这个人,他真的是这样吗,可能结果并非如此。在这里胡乱说了这么多一个想法就是,在学习或是研究的过程中停下来斟酌一下,对于自身的研究可能会有所启发。

2.怎样研究问题?

        正如教授著作中提到的,对于“科学”这个概念小到几岁的孩童达到耄耋的老人都能够对这个概念进行一番解释。但这只是一些日常概念,尚可用于日常交谈。但是从学术的角度讲,这样恐怕有些不符合规范,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解释一个概念的难度不亚于一片顶级论文。在著作中吴教授将科学的概念追溯至东西方的文化传统,这样的学术深度和高度着实令人佩服。中国传统的礼学文化、农耕文化、儒家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以及西方的海洋文明、生人文化、契约文化以及自由思想等对之后的研究和思考提供了丰厚的历史背景。

        回归自身的学习过程,对于研究生来说导师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用一句话说清楚你想干什么”。经常的反应就是“我想干的不就是题目上说的”。几番讨论下来的结果就是自问“我到底要干什么”,这其实是一种很滑稽的现象,但对于初入研究门槛的学生来说这就是最真实的写照,问题挖掘的深度和高度不够,能力尚浅可能是重要原因。但是从当前这个“快餐”式的社会运转以及不能“延迟满足”的个体运转状况来看,出现种种现象实属必然。尤其是现在过分功利化与实用主义思想的蔓延,在做事情之前映入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永远都是“这个对我来说有什么用,通过这个我能获得什么”。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就缺少了一些纯粹与自然,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事先评估好的、都是能够即时实现的。对于自身的学习过程来讲亦是如此,面对一个问题不能只是针对问题谈问题,而是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进行溯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真正的了解概念或问题的起承转合,对于之后的研究大有裨益。

3.研究问题的意义何在?

        在我们的漫长的受教育过程中,老师教给我们的是“太阳是红色的”“1+1只能等于2”这种确定性的答案。好像世间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最终的指向,但是在吴国盛教授这本书中我们好像并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定义“科学到底是什么”,要是吴老师将这篇著作上交老师很可能会得到不及格的待遇。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被赋予了太多的确定性和固定性,所以在做研究或是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个问题一定要不断的挖掘,试图找到一个确定的普世真理。但是确定性的答案并非就是研究的意义。因此对于我们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是这样,研究生阶段培养的就是一个人的批判思维。这就意味着从表象上看,我们最终还是没有得到研究成果。难道我们的研究就没有意义了吗?肯定不是这样的。研究的意义可能就在于不断的反复与磨合吧。

        总之,吴国盛老师的著作确实会给人很多启发,但是由于自身资历尚浅对于老师内容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对于不擅长写感想和启示的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一项挑战,所以只能是以自己以为的方式乱写一通,望大家海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