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文坛大道

懂礼之人不会背后扬他人的恶---学论语《八佾》篇第十一章

2017-12-04  本文已影响38人  微尘悦读

写于20171201

        今天学习了论语《八佾第三》第十一章: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这一章是有人向孔子问禘礼。这个“或”在为政篇第21章出现过,“或谓孔子曰”,或就是有人的意思。禘礼是古时候天子用来祭祀太庙的礼。“之说”,也就是“怎么个说法”。孔子回答说“不知也”。又说“谁如果知道禘礼是什么回事,谁就对天下复杂的事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他是指着自己的手掌说这个话。换句话说,能够通达了解天子祭祀太庙之礼,那么对天下事必定是了如指掌。

  再来看看“其如示诸斯乎”。根据《朱子集注》,“示”通视察的“视”,也就是看。诸是“之于”的意思。“斯”是此的意思,指的是手掌。示之于斯,就是示天下事于手掌中的意思。

  朱子说,后面的“指其掌”是“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这不是孔子自己说的,是弟子记录当时孔子的这个动作,他指着自己的手掌,说明什么?天下事了如指掌。也就是说,能够了解禘祭之礼,那么了解天下事就如同了解自己的指掌一样容易。

        这就有点奇怪了,孔子先回答说“不知也”,然后他又讲,能了解禘祭之礼就如同了解自己手掌一样。而且,从上一章孔子“不欲观谛”的行为来看,他肯定是知道谛礼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他还说不知道呢?他不是还教育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难道他还懂装不懂吗?

  咱们还从孔子第十代孙孔安国的批注里来解析这个问题。孔安国说“答以不知者,为鲁讳”。意思是,这是因为鲁国有忌讳,所以孔子才回答说不知,那么鲁国忌讳什么?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中说“孔子讳,即逆祀之事”。孔子所忌讳讲的,是自己鲁国当时在祭礼当中有逆祀之事。

        逆祀,就是第十章里说的鲁庄公的两个儿子的事,鲁闵公是嫡子,鲁僖公是庶子。闵公先继位做鲁国国君,闵公死后僖公再继位。结果后人把僖公的牌位放在闵公之前,排的顺序错了,这叫逆祀。所以这就不如礼,这种禘祭也就违礼。所以当有人问孔子禘礼如何,他说我不知道,这是忌讳说自己国君的这种违礼的做法。

  孔子说不知,这也是礼。皇侃的注疏说,“臣为国讳恶,则是礼也”。孔子明明是知道禘祭之礼的,却说不知,是因为鲁国不合礼,所以做为鲁国臣子的孔子,为自己的国家隐讳其恶,不把这些丑事往外扬,这本身是一种礼。这个礼是体现着忠厚之心。国君是我们应该尊敬的,如果张扬他的恶,使国人都不尊敬国君了。

  《弟子规》里讲,“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扬别人的恶都不对,这本身也是恶。更何况扬国君之恶,扬父母之恶!所以,不批评、不指责国主,这本身是礼,儒家的礼。佛家的戒也是如此,佛家《梵网经》里面讲到的,不谤国主,不作国贼。不毁谤自己的国君,自己的国家领导人。不作国家的贼,不偷盗国家的,不偷税漏税,不损害国家利益,这是佛家的戒律。所以佛家的戒跟儒家的礼是相通的。那我们先学着隐父母、国君之恶,长养自己忠厚的存心,逐渐对一切人的恶我们不在背后张扬、指责,要说也是在当面说。这也是一个美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