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记》有感二十三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记》
一
今日之《学记思想与当代教育二十四》,王宝寨老师诠释了“教之所由兴也”的“未陵节而施之谓孙”与“相观而善之谓摩”两条教育原则。
王老师用平实通俗的语言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每个教育者感受到教育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长善救失的原则,给我们以知识享受的同时,人格的魅力,善的魅力的感染与熏陶。
二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陵:超越。节:限度。 孙:通“逊”,顺。不超过学习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
此为教育学循序渐进原则。就是我们应依照学生的年龄与才能因材施教。
“不凌节”就是教学不要超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教小的、钝的学生太多太深的知识,超越他们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吃不了”;也不要对大的、有才能的学生,教的太浅太少,使他们“吃不饱”。
要在“节”的限度以内,做到“教不凌节”,“学不躐(liè)等”(躐等:解为逾越等级,不按次序。),循序量力地进行教学。
“幼者听而弗问”,为的是“学不躐等也”。 “良冶之子”之所以“必学为裘,”“良弓之子”之所以“必学为箕”,“始驾马者”之所以要“反之,车在马前”,都是说明要在“节”的限度以内循序渐进而不“凌节”的意思。
不要“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因为它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凌”了“节”。
比如:我们同样教学生写一件事,要求三四年级孩子把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清楚即可,要求五六年级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不仅写清楚,还要把事情的经过写详细。
部编版语文的策略单元,三年级是教会孩子们预测,四年级是教会孩子们提问,五年级是让孩子们阅读有一定的速度,六年级是让孩子们有目的地阅读。可见循序渐进式教育原则。
再如:我们的数学教材每个年级都有找规律这个课题,可不同年级学习的方法与知识不一样,一级一级的增加、加深,这样循序渐进式的编写,根据孩子们年龄特点一步一步地让孩子们容易接受,并能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未知,符合“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育原则。
夸美纽斯曾说过:教材讲解要注意一贯性和连续性。并提出“使先学的东西为后学的东西开辟道路。”梁启超讲得更通俗:“求学譬如登楼,不经初级而欲飞升绝顶,未有不中途挫跌。”(《教育政策私议》)孔于亦有“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的评论。
中外学者这些话都说明,教与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要想“挟泰山以超北海”是做不到的。(《孟子·梁惠王上》)
现在,有的学校搞突击、搞竞赛,搞题海战术,片面追求升学率,都是违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不会取得什么效果的。
即使偶而见效,也决不会持之久远,不少学生通过突击升入大学后,功课跟不上,就是例证。殊不知“多则惑”,“欲速则不达”。
同时我们的德育与养成教育也应遵守“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的循序渐进教育原则。
我们现代教育出现的现象,孩子们一入学就进行爱国教育,进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孩子们真正懂这些吗?
建议按王老师的方法先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因为“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爱敬之心是由爸妈身上生发出来了,让亲情升华就是爱国、就是敬业。
如果一个对自己的父母没爱敬之心,何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呢。“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兄道友,弟道恭。”
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并据此来确定教学知识的广度、难度和教学进度。
教学过程的顺序是由科学知识的内在系统性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尤其是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性决定的。
三
“相观而善之谓摩”,提倡教学主体之间相互学习,彼此取长补短,发挥集体的作用。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观而善”体现了小组合作式对话教学的思想。交流与对话是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具有差异性的学生个体相互碰撞与激荡,就会产生交流与对话。
“相观”,可以弥补学生个体的不足,丰富其经验;思维的碰撞与激荡,还会激发出新问题和新方法,从而拓展各自的发展空间,并真正实现人格发展之“善”。
“相观而善”是将学生之间的差异当做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之所以会形成学生发展的差异,是因为每个学生“心之莫同”。
教学就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优势个性的发展,弥补其缺陷与不足,即所谓“长善救失”。“相观而善”正是对个体差异这一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学生的品德也只能在群体中,在与他人交流沟通中形成。教学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手段之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使其学会与人沟通及交流,学会接纳他人并将自我融入社会之中。
还有我们观摩学习同样是“相观而善”,王老师讲述了一次校长观摩学习的事例,有的校长总能看到所观摩的那所学校的优点,所以这些校长收获良多。
可有的校长满眼都是不足,都是缺点,那他这次观摩学习无功而返,他不是“相观而善”,而是“相观而错”。所以他不会改进自己学校存在的弊端。
同样我们在学校观摩公开课时,不要以为你是个名师,就不去或不屑观看讲公开课的一名普通老师的课例,其实普通老师身上也有我们学习的地方。
要“相观而善之谓摩”,要吸收别人好的地方,别人的优点来学习,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创造性行为的一个主要来源。通过相互观摩和对榜样的观察学习,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学业修养,并实现创造性的超越。
四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是《学记》中的预防、及时、循序渐进、长善求失的是四种教育原则,这些教育原则同样适合我们现在的教育,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汲取前人智慧,让祖国的花朵绽放的更美丽,让祖国的栋梁更能尽其才。
聆听智者语言,践行自己行为。感受文化高深,学习前人智慧。吾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文仅为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