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些学生的尊严——谈谈学校的“薄弱”学生
还记得去年10月某日去苏州漕湖学校调研,下午快放学了,班主任老师还在和一个男孩谈话。我们与班主任打过招呼,继续在校园中走走看看,也没当一回事,因为课后班主任与学生谈心,是必须的工作之一。然而,我们逛完整个校园,各个楼层看完、与任课教师聊天,相信也有一个多小时了,班主任却仍然在原地对着那个男生说教。我走过去坐在老师一起,听听她对孩子的教导,没想到男孩斜瞟我一眼,眼中的漠然让我内心一颤。
班主任终于挥手让男孩回家。转头和我诉苦:这孩子妈妈逃家了,因为丈夫是混黑社会的,吸毒进去出来复吸,孩子开学至今从不做家庭作业,想尽一切办法,批判鼓励轮番上,期望他改变…但收效甚微。
隔一个月再见班主任,老师叹息:“电话他父亲让他来学校一下,他父亲直接把我拉黑了!眼见一个才13岁的孩子逐日怠堕,将来怎么办?长大后难道继续父亲的老路,做个没有尊严的社会混混?”
想来,每个学校都有若干这样的孩子,相对而言,薄弱学校里这类学生数量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策略,更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哈佛有一位教授在谈论“公平”时曾经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因此,我曾尝试将家庭-学校合作关系,分为两类:“富人合作伙伴关系”和“穷人合作伙伴关系”。
“富人合作伙伴关系”的家校合作目的,是尽可能开拓课程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拓展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思考未来,过一种更有意义的人生。“富人”并非一定指经济富裕、社会地位较高、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更多是指父母自我成长相对成熟,生活稳定,对孩子具有较高期望的人。
“穷人合作伙伴关系”的家校合作目的,是尽可能让孩子专注学习,激发成就动机,减少学业不适应,积极地对待学习生活。“穷人”并非专指社会经济处于不利地位家庭,也指那些缺乏赋予自身生活以意义,对社会较多抱怨、抵触,缺乏好奇心、参与感的人。
无论哪种合作伙伴关系,我们都不可避免要讨论家长的期望、养育态度、育儿方法引发的学生学业停滞到学业不良,只有家庭及学校因素的有力介入,才能尽早诊断这些“薄弱”学生——学业不适应儿童。因此,首先暂且将期望与控制(指导)作为两大坐标,讨论家庭与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
学生学业成就“包括认知、技能、思想感情等多方面的内容。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必须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坚持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既有数量上的客观数据,又有质量上的定性分析”。具体来说,包括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学习效果等。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控制(指导),极大影响着孩子的学业成就表现。具体可以分为四类:高期望高控制型;高期望低控制型;低期望低控制型;低期望高控制型。
为了这些学生的尊严——谈谈学校的“薄弱”学生高期望高控制(指导)的家庭,相对而言,孩子的学业成就表现会更优良,皆因父母的“成人自我”发展较好,可以预料自我发展中的种种困难,给予孩子及时的指导。但也可能因为过高的期望,导致高度控制,引发孩子的“自我”日益失态,某个阶段表现出近似于示威运动的意味。家长和教师必须保持清醒,以忍耐、劝导和尊重的态度产生积极的迁移,渡过可能的“叛逆期”。另一方面,高期望高控制(指导)的家庭,可能培养出极度自尊的儿童,有时很难容忍学校必要的强制,与教师发生冲突,导致情绪波动,引起学业水平下降。
高期望低控制(指导)型家庭,则可能带给孩子更多困惑。一方面,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期望很高、一方面却放任自流,不能给予相对严格的控制与训练。比如学历程度较高的双亲,则可能过度相信孩子的能力疏于管教而造成学业不良的情形,并不少见。因此,这类家庭教育的结果,是兴趣、爱好散漫,不能持续学习活动者居多,在学习活动中也显示出情绪不稳和意志薄弱的倾向。
低期望高控制(指导)型家庭并不少见。我身边不少高校教师就有这种表现:对孩子并不强求学业成绩突出,对孩子的指导却从未放松。他们有足够的耐心,支持、等待孩子的成长,给予充分肯定与孩子自我发挥的空间。这类家庭教育的结果,可能培养出创造力、想象力丰富的儿童。当然,也可能产生学业不良者,可能更需要学校教师恰当的学习诊断,及时矫正学习情绪、提高学习任务难度以激发学习动机。
低期望低控制(指导)型家庭,在薄弱学校比较集中,这也是我为何把薄弱学校归类为“穷人合作伙伴关系”学校,因为家长对自己对孩子都没有期望,他们具有的“穷人思维”往往是:我穷我弱我有理!也因此,比较而言,薄弱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职业,他们看似都在重复自己父辈的人生道路。这次在番禺遇到一个校长,谈到令她印象深刻的第一届学生。这些在学校学习经历消极、失败,勉强毕业的学生,拜时代所赐,要么村子城市化获得补偿、要么跟随家族做生意,经济条件改善很多,但是谈到对自己孩子的学业,往往没有太高期望,他们的口头禅是:“读书没啥用!”“读不好书有啥关系,我也一样活得不错!”因此,让孩子随随便便就近入学,学业没有要求,不学坏就好。一桌子10多个学生,只有少数1、2个为了孩子搬入优质学校较为集中的学区,为自己的孩子寻求更好的教育。但有这种远见的家长,在薄弱学校是较为少见的。
固然,“薄弱”学生的“差”,成因复杂。有智力程度的差异,即素质因素;有兴趣、动机、习惯的问题,即人格因素;有学校、家庭、社区一类的环境因素;还有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如视力、听力、疾病,某些障碍等。我在此讨论的,还是以基本学习技能指导不足、家庭不良影响、不良的学习态度等带来的学业不良。
为了这些学生的尊严——谈谈学校的“薄弱”学生学校如何站在科学、专业的角度,给予相应的诊断、指导,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这篇小文,仅仅是站在家庭学校合作伙伴关系视角,探讨一下“薄弱”学生的成因。涉及到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或者名词定义不明,请高人多加指点!
最后,再次推荐大家看看英国BBC制作的《56up》,也许会引发我们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我为什么成为了我自己而不是他人,我为什么在此处而不是彼处?”
(至于什么是尊严,如何改进教育教学,理顺关系,为了这些学生能够体面,有尊严地生活,我想有必要另外撰文继续探讨,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