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有时起哄”问题之思辨
“上课有时起哄”问题之思辨
看了群里的留言,首先,申明一点,肖老师是专家、是名师。我不是,至少目前还不是,呵呵!但是,作为班主任,作为教师同行,遇到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互相启发,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现象分析
读了“向阳花开”老师的这一段话。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这孩子家校两张皮,人格不统一:在家很听话;在校不听话(“上课有时起哄”)。
至于行为表现不一的原因,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在家很听话,因为“一提到他妈妈,他就害怕”。说明在家里妈妈有威慑力,他不敢造次、放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虎妈存在。在学校不听话——“有时起哄”。说明学校的规章制度,班级的纪律对他缺乏应有的约束力。
表面看这是一个没有自尊、没有耻辱感,内心敏感脆弱,复杂多变的孩子。就“上课有时会起哄”再作深层分析,我在叩问:他的内心是否在呼唤,是否有一种诉求在其中:渴望被关注、被重视,尤其是在班级这个集体之中。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个人都有被尊重,归属和爱的需要,儿童尤其如此。
有鉴于此,我想给“向阳花开”老师几点建议:
二、建议对策
1.加强提示,评价调控。在这孩子违纪,课堂起哄之前,及时干预、反馈,不要让起哄成为事实,甚至蔓延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不提倡老师作这样的警告(实际是威胁)——“再说话,就怎么怎么样”。一来你威胁他的话,提得过高了,老师根本做不到。比如“你再讲话,我就打断你的腿”。你说的话无法兑现,就会搞得自己下不了台。二来即使你兑现了惩罚,比如“再说话,罚你在走廊上站一节课,或者罚你到操场跑两圈”。惩戒实施了,久而久之,他麻木了,具备抗药性。然后他笑嘻嘻地说,你罚什么都行——反正我见惯不怪。其实,你对他的处罚失去了教育他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发现课堂上有违纪的苗头,他是这样做的:第一步:提醒,不点名批评——“我现在发现第三组有个男同学走神了,他一直在讲小话。告诉大家,我已经开始注意他了。”如果那个同学没有一点反应,于老师进行第二步:暗示,再提醒。表面上他在教室里巡查,不经意间他走到那个讲话同学的身边,在他的桌子上故意轻轻敲两下。然后说:“那个同学还在讲小话,刚才我在他的桌子上敲了两下,希望能把这个梦中人给敲醒。”仍然是不点名的批评,但是,语气、神色比第一回更严厉了。经过这样的反复提醒,往往到第二步,这个调皮鬼就会收敛,就会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因为老师已经给足了他面子。
当然,如果走完前两步,这孩子还是无动于衷,我行我素,那老师就要考虑一下:课后把这个孩子叫过来,找个隐蔽地方,单独“修理”一番。古语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做老师的忌讳在课堂上大发脾气;忌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去训斥谁谁谁;更忌讳跟某个同学发生正面冲突,引起师生关系的紧张。
2.个别交心,找出真因。老师可以预设一个单独聊天的情景,读懂孩子的内心。比如时间选择上要注意,这个孩子情绪相对稳定,最近极少犯错或者没有犯错。地点可以选择在空旷的跑道,或者校园某个大家不太注意的安静角落。一定是跟孩子单独聊天,套一套他的心里话。预设的环境尽量温馨、舒适一些,不让孩子感觉压力;尽量让孩子先说、多说,老师多倾听,捕捉重要信息;话题切入尽量轻松一点;对话方式尽量儿童化,导入儿童思维;话题方向尽量导向正向思维。比如“你说说咱们班课堂上,哪些同学最认真,思考问题、举手发言最活跃?你最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或者索性不聊学习,聊一聊这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家庭情况,等等。如何跟学生聊天,是一门大学问,这方面真可以请教肖盛怀老师。
3.多给机会,满足表现。对这个类型的孩子,老师可以多一些预设,安排一些机会,让他在众人面前表现。比如多点他回答问题,当然是难度系数不高的问题。之后,夸张式地表扬、反馈,让他获取更多的成功感。多支使他跑腿,比如帮老师拿课本、教具、收发作业,等等。然后,老师还要装出弱者形象,大肆表扬他帮了老师的大忙,解决了多么大的实际困难。表扬要郑重其事,要具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感觉到自己很重要,在班级这个大集体里,大家对他很关注、很在乎。
4.制度说话,班级归属。这个措施,可以分两个不同的方向去实施、完成。第一步,寻找闪光点。可以针对这个同学,设计一节主题班会课,以达到帮助他的目的。班主任可以引导每个同学给他写一段话:“‘张三’,我想对你说”,或者“我给‘张三’找优点。”让每个同学找出‘张三’的三条优点来。注意只能找优点,不有写缺点。同学们讨论结束,心里想说的话也写完了,再把这个同学叫进教室来,挑选几份写得最全面、最细致的心里话,当着“张三”的面大声读出来。让这个违纪的同学看一看,在同学们的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在班级中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一夸他就像小姑娘似的捂着脸”——这只说明他接受表扬时有些不好意思。不代表他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激励、赏识。同学们夸得越多,越利于这个同学尽快建立自尊感、自信感,让班级的舆论,为这个孩子穿上“好孩子”的外衣,从面多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同学们痛痛快快地夸了他一通之后,还可以现场安排“人物专访”,让他发表“被赞感言”,进一步巩固“罗森塔尔效应”。
根据实际情况,还要以实施第二步:拟定班规,规则制约。按照“教室里的正面管教”理论,组织一场民主评议班会,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班规来。班会主题可以暂定为“课堂上能随便起哄吗?”针对这个问题,发动学生一起思考、讨论,民主商议,制订班规。班规内容包括,无论是谁,违反了这条规定应接受的处罚细则。只要是全班表决通过,就凝固成班级的制度。如果这个同学再次违反了课堂纪律,那就不是老师批评、教育,而是让班规说了算,让班级制度来约束他的行为,教育他本人。马卡连柯说,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利用集体的舆论压力,集体的整体力量教育个别同学,这比老师单方面的威力要大得多。
三、追问反思
当然,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人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命体。任何事情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有他自身的复杂性。我们也很难从“向阳花开”老师这简短的一段话中,获取更多准确的信息,从而作出科学的分析,作出准确的判断。所以,我以上的陈述很有可能只是个人臆测,其思想、观点很有可能失之偏颇,其对策、建议也不一定具有参考价值……
但是,透过现象,我们仍然可以不断地追问与反思事物的本质,以此砥砺思想,丰富认知,从而抵达教育的彼岸。 如“在家很听话”是不是我们的育人目标?“在课堂上起哄”就一定是一个坏孩子的标准吗?家校双方,就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否能达成一个共同期待的愿景?——我们究竟要培养一个怎样完整的人?这是教育的起点与归宿。我们的思考与行动,只有落实到这个聚焦点上,我们育人的航向才不会偏离……
201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