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书友会灵瑞分会读书心理

读书|《论语》学而篇第一(六)

2024-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简单随想
新添一员
(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白话试译: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在想书本文字上用心。”——钱穆《论语新解》

    读了一阵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后,许多地方深感疑惑,只得上网多番查询。只是网络上的资料参差不齐,又有许多重复,颇为苦恼。后来灵机一动,何不再寻一个更通俗易懂的版本,配合着一起读。搜索到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评价甚高,赶紧下单。到手之后,虽只读了几页,内心却有一种止不住的激动。太好了!这套书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别具一格。

    在《论语别裁》里,就读到新颖的见解,感受颇深。

弟子

所谓“弟子”,古代称学生为“弟子”,中国古代老师对于学生,堪称自己的儿子一样。所谓“一日为师,终生若父”,老死对学生,负一辈子责任,学生对老师尊敬一辈子。这是中国文化中的“师道精神”。

到了现代,尊师重道,很多时候成了一句口号,相比较中学生、大学生而言,真正尊师重道的,是小学生。这点我还真是颇有体会。

经常会有家长联系说:“老师,帮我说说他,你们一句话,抵得上我们一百句。”

想找个小朋友跑腿,话音刚落,几十只手举起来,能帮老师干活,多大的光荣啊。

偶尔在教室批本子,忘记带红笔,都不敢大声说要借红笔,不然,一群人高举红笔争先恐后地冲上来,我真怕他们一不小心摔一跤戳到自己。

中学生,大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道义关系、感情关系,我就没有发言权了。南怀瑾先生举了个例子:他有个要拿学位的学生天天去找他,非常恭敬,恭敬得有些过分。还送礼,送得蛮讲究。先生提醒他:“何苦呢?”他说:“对老师应该恭敬。”先生觉得他言语太恭敬,太甜了。“巧言令色”“币重言甘”是靠不住的。结果毕了业以后连影子都看你不见了。 这是现在中国文化的怪现象。

所以,相比较而言,小学老师真的是很幸福。难怪,跟小朋友在一起,我总是觉得特别满足。

同样,虽然我不能对他们负一辈子责任,但目前既然是我的学生,我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一定尽力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培养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毕竟,教师责任大于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