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语文教育

以语言文字为基点,设计课堂导入 ——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

2018-12-16  本文已影响249人  93bd497780ed

      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是根据情况不同,同一课也会有不同的导入。比如,我们常用的有故事导入、引用导入、图片导入等,都能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导入,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然而,我觉得语文课的导入应该有语文自身的特点:导入应该以语言文字为基点,不仅起到导入的作用,更起到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与发展的作用。下面就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谈谈语文课的导入。

      以下10则是一些老师设计的导入:

例1:上课伊始,我首先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畅谈自己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这样在班级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接下来我又利用媒体课件播放太空中行星运行的录象,并将画面最终定格在地球之上,并简要介绍地球,使地球生动形象地呈现于学生眼前。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调动了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情感和心智顺利投入到《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当中;

例2:美国有一家著名的杂志叫《时代周刊》,这本杂志每年都要评选全球的年度新闻人物。当选年度新闻人物的大多是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人或是倍受关注的公众人物,比如2001年的朱利·安利(纽约市市长),1992年的邓小平,还有去年的超女冠军——李宇春等等,但在1998年却评选了一位特殊的年度新闻人物,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地球,导入新课。

例3:师:4月22日是什么日子?

生:世界地球日。

师:能谈谈关于世界地球日的知识吗?

生:世界地球日最初是由美国人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让全世界人都保护地球。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课外书。

师:广泛阅读课外书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大家应向他学习。世界地球日的提出目的是让我们自觉地保护地球,因为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

例4:同学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她孕育了亿万个生灵,并且无私的奉献着。你知道她是谁吗?对,她就是地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来了解我们这位母亲。(板书, 齐读课题。)

例5:师:我们现在在哪里?

生:在教室。/……/在地球上。

师:不错,我们在教室里,也是在地球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0页,第十单元:家园的呼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她在呼唤什么呢?大家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好,我们一起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看看我们的家园——地球,她在呼唤什么。

例5:看一组有关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走近地球、了解地球吧!

例6:师:(课件播放地球图片。)自古以来,我们的地球母亲都让我们人类感到那样神秘,直到20世纪,科学家们才揭开了她那美丽而神秘的“面纱”。在茫茫宇宙中,只有我们这个星球上存在着生命,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例7:师:想猜谜语吗?请读谜面:“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生:地球。

师:出示地球图:这就是咱们脚下的地球,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怎么知道的?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电视、书籍、网络等都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例8:(教师出示有关宇宙和地球的电脑课件,老师在优美的配曲中动情诵读: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同学们看到了吗?它就是——地球!)

师:地球,你还想把它叫什么?

生1:我还想把地球叫做母亲。

师:好,真是亲切的称呼。

生2:我还想把地球叫做家园。

师:对,地球就是我们的家。

生3:我想把地球叫做摇篮。

师:摇篮,你一定是个非常热爱生命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例9:看一组有关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走进地球、了解地球吧!

例10:宇航员登上太空时,拍摄下了地球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呢?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美丽的地球,(展示运动中的地球图片)同学们,这个水兰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家园。喜欢吗?

请你用一句话,夸夸我们的地球。(板书:地球)

纵观以上10则《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导入,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导入都是以创设情境为出发点进入新课的学习的,这固然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对于学生的语言发展的促进就显得弱了。本着语文学科的特点,我认为从语言文字入手设计一下的课堂导入,效果也会很好。

例11:师:出示火星、金星、水星等的图片和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白只有地球适合人类居住。——教师板书:只有地球。

师:地球本身就是一个,作者直接写《只有地球》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呢?这会不会显得很重复?

师:对,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起到强调作用,可以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例如鲁迅的《秋夜》中的句子:“我家的后园有两棵枣树。一棵是枣树,另外一棵还是枣树。”像这样的表达方式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练习运用。那么就请大家朗读课文,感受地球对于人类来说的唯一性。

例12:师:同学们,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些生字词大家会读吗?出示字词。

晶莹 蔚蓝 纱衣 威胁 枯竭 泛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词语可以分为两组,为什么这么分?

生:一类是写地球很美的,一类是写地球环境被破坏了。

师:大家分得很准确。那么地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究竟有何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通过读例11和例12,大家也很容易能够看出,这两则导入的设计是以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为出发点的,既导入的新课,又让学生知道了“只有一个”这样的特殊的表达方式,从词语的对比复习入手,既巩固了字词的预习,又让学生感受到词语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所在,同时进入课文的学习,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课堂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就要求教师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语文学科更要从学生的语言发展出发设计导入,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