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驿路梨花》中的景物描写 陕西省名师于红梅工作室成员 董
《驿路梨花》是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篇幅不长,兼具了语言美、结构美和思想美的特性。今天,我想谈谈文中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文共有五处景物描写,分别出现在一二段、第四段、第六段、二十七段和三十七自然段。每处景物描写虚实错落,在文段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第一处:“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这处景物描写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开篇即以对山的惊叹,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地点和背景。连用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写出大山的延绵不绝,烘托出人物的渺小。紧接着交代了山高坡陡林密人稀,更是烘托出我们此刻的艰难处境。自然引出下句心理描写“我们有点儿着急了”。如果联系下文,纵观全篇结构,会发现它为下文发现小屋的欣喜做铺垫。也不由得产生疑问:这么荒僻的一个地方,怎么会有一座陋而不简的小屋?继而引出全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小屋的主人是何人?即为探索屋主人的情节埋下伏笔。此处无花但点了题目中的“路”。
第二处:“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在山区生活多年,经验丰富。所以当他发现梨花时,第一反应是有了梨花就有了人家,有了人家我们今晚就有宿营的地方了,所以我们迫不急待的沿着梨树林继续前进。梨花是希望的象征。这处的梨花是自然界美丽洁白的梨花,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处:“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因为知道前方会有人家,所以开篇山多路远的环境已经不会给我们造成威胁,步伐慢下来,心情舒缓了,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打量着大山深处的梨花。忽明忽暗的月光,若隐若现的香气,清凉如水的夜风,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轻柔,我们在诗情画意里行走着,读者仿佛也被带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里。此处的景物描写营造了美的意境,烘托出“我和老余”此刻的惬意轻松。
第四处:“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和老余”享受了小屋主人细致周到的“服务”后,对小屋的主人很是感激,更激发了我们对屋主人的猜测与好奇。直到瑶族老人为我们解开谜团。情深入梦,在梦里,我见到了想象中的哈尼小姑娘,她们在梨花丛中唱着歌……此处完全是虚笔,作者首次把花和人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梨花小姑娘的赞美之情。但作者的高明就在于,我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可他在前面留了端倪——瑶族老人对屋主人的了解也是到处打听后仅知道个大概。这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们见到哈尼小姑娘时热情致谢产生误会埋下了伏笔。
第五处:“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文章一开始即以双线索并行,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明线,以小屋的修建照料为暗线。经过哈尼小姑娘的解释,我们终于知道了小屋的来历,也感受到了在对小屋的修建照料过程中人们体现出来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知恩图报的雷锋精神内核。至此,两条线索完美融合。此处的梨花,虚实结合,一语三关。既是自然界中清香洁白的梨花,还是已远嫁山那边的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哈尼姑娘“梨花”,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星火相传的雷锋精神,更是时代呼唤的“公德”。这种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引用陆游的诗,巧妙而典雅,更添文化韵味。
这五处景物描写,环环相扣,虚实相生,由浅入深,次次点题。使文章枝繁叶茂,立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