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记忆二三事——庆祝吉林广播电视大学40华诞
我是1990年6月我被任命为电大副校长,协助兼职校长(教委副主任杨长喜兼)主持学校日常工作的;1990年12月杨校长离任,我副职主持电大工作;1993年12月又被任命为电大校长并兼任党委书记,直到1997年6月退休。
退休后,我又代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竞标承建《教育学》课程,这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是通过在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招标的方式确定承建单位的。我作为课程组组长,代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申建中标。从编写文字教材到制作录音、录像教材,历时三年,到2000年秋圆满完成了承建任务。建成的《教育学》全套(包括文字、录像、录音)教材一直在全国电大教育类专业使用。这样,我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前后主事七年、又当了三年志愿者,正好十个春秋!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的首任校长是时任省文教委员会主任庄彝尊兼任的。由于领导的重视,我省电大事业迅速发展。到1992年秋季统计,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已培养大专毕业生50058人。这些毕业生占全省42所普通院校同期毕业生总和(148976)的33.6%,占全省98所成人高校(不含电大)同期毕业生总和(90734人)的55.2%。此外,还有中专毕业生8919人;各种非学历教育25731人,其中专业证书教育5043人,单科结业生8729人,岗位培训结业11959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全省教育的专业层次结构和布局,为全省、特别是为偏远山区经验建设输送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加强机体建设。电大的机体是“系统”。外人不明白,省电大弹丸之地、教职工二百来人,又以专科为主,为什么按正厅级建制、享受本科院校的待遇;省电大的分校、县级和企业电大工作站的规模更小,为什么也享受很高的待遇?其实,他们所看见的只是电大机体的一部分,电大的机体存在于整个电大的系统之中。上有中央电大、下有省电大及其分校和覆盖全省各地的工作站,各级电大各司其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省电大更是承上启下,对其所属分校和工作站的教学工作负有领导责任,肩负的任务是很重的。这正是历任校长都把加强系统建设紧紧抓在手上的原因。
我1990年6月到电大,1991年5月就组织人员对所属市、地、州电大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估。1994年6月又对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后来我们又争取省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电大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20条”,对市、县两级电大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行政管理作进一步的规范。1995年10月,根据“20条”的要求,我们再次对市、地、州电大分校进行检查评估。这次检查评估还别开生面,把检查的重点放在市、地、州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电大20条”上,评估市、地、州教育行政部门关心、支持电大的程度。从“电大20条”下发之日起,就贴了“安民告示”:在检查总结时,省电大设立“市、地、州教委关心、支持电大先进单位奖”。“20条”的下发和“市、地、州教委关心、支持电大先进单位奖”的设立,对加强电大的系统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
1995年岁末,虽已是冰天雪地,但在出席评估表彰会的电大人心里却是春意浓浓,这不仅因为有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和全省各市、地、州有关领导的莅临,也因为这次会议开得别开生面——省电大为获得“关心、支持电大先进单位”称号的白山市教委、松原市教委各发了5000元奖金(相当于当时省电大一个中层干部一年的工资)。钱虽不多,但情深意浓,进一步密切了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由于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对所属电大的关心和支持力度,全省电大系统有了进一步发展,省电大本部的办学效益也因此有了明显的提高。
电大也要抓科研。这方面,我的前任彭昕校长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社会影响为省电大争得了学术地位。他创建的吉林省广播电视高等教育学会同吉林省教育学会、吉林省成人教育学会等都是省里认定的一级学会。吉林省广播电视高等教育学会刚刚组建就能得到这样的学术地位,彭昕老功不可没。为推动电大的科研工作,他还创办了《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校内又设立了远距离教育理论研究室,承办远距离教育理论国际研讨会,开展与国际同类院校的学术交流等等。彭昕老是我心中一位知名的教育家,我很敬重他,继任以后,力求继承和发扬他重视抓科研工作的传统。
我深知,一个教师能否教好书,与他搞不搞科研关系很大。搞科研可以帮助教师扩大眼界、提高水平。这对于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教好自己所教的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很关注学校里学术研究空气的形成。人手再少,科研部门的专职管理人员不减:经费再紧,有关科研的经费不挤。敢于承办各种理论研讨会,敢于往国外派访问学者,敢于接纳外国的留学生。老师们的研究成果组织交流,所写的论文出专辑:1992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论电大教育》,收编了全省各级电大报送的有关论文;1994年,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科研成果汇编》;1995年又主动争取承办了全国电大远距离教育理论研讨会;1996年,编辑出版了《吉林电大教学研究论文集》……总之,尽量给老师们创造科研的条件和机会。
学校里的研究空气不是哪一位领导号召一下就能立刻浓厚起来的,需要厉任领导联手,经过不懈的努力、言传身带才能奏效;研究成果也不可能一鸣惊人,需要从工作性研究逐步过渡到前沿性研究。电大是先上马、后备鞍,教师多半来自中学,与大学老师的要求往往各有不同的距离。越是这样,越要重视抓科研,通过科研提高教师,通过科研振兴学校!
注意总结办学经验。中央电大每年春天几乎都要召开“全国电大教育工作会议”,1997年的全国电大教育工作会议,三月下旬在上海召开。我1996年4月5日就到了退休年龄,所以随时都有接到退休文件的可能。但我丝毫没有“退意”,坚守最后一班岗,不仅和往常一样忙碌着当前的工作,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继续思考着电大未来的事业发展。其中一项是落实综合楼的建设项目,再一项就是准备好在全国电大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现在回忆起来,这两项工作后来都很圆满。大楼盖起来了,自不用说;参加全国电大教育工作会议也露了脸。
在这次会上,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的经验材料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大会上发言的有吉林、浙江、江苏、河北、内蒙、山东、甘肃、贵州和南京电大等9所学校。我们的发言排在第一个。会议组织者私下告诉我,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想让兼任中央电大校长的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同志听一听。但会议开始前几分钟,突然接到韦钰部长因为临时有事要晚到一会儿的通知,会议组织者又临时决定把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的发言串到休息后的第一个,以确保能让韦部长听到。可见对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这次发言的重视程度。
那次我的发言题目是:“按着远距离教育规律办好电大”。第二天,韦部长在部分校长座谈会上充分肯定了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的经验。
在十年的生活和工作中培养了对电大的深厚感情,不管其中的酸、甜、苦、辣,对我都是一种锻炼、一种滋养;我感谢电大、热爱电大,衷心祝愿电大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