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微公益

读书打卡494

2022-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东哥杂谈

读书打卡第494天(20220531)

(第69本钟启泉《核心素养十讲》)

读第1页——40页,

读有所得:

“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方向、内容和方法。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

我国教育学术界界定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这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也是我国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校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的信号,标志着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际教育界具体的界定一般是建立在如下共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教育目标明确地界定能够应对社会变化的素养与能力;教育目标必须以同诸如“问题解决能力”之类的“21世纪生存能力”直接挂钩的形式,加以结构化;素养与能力的培育必须借助体现了学科本质的教学来支撑。

我国“核心素养”及其形成的概念框架或许可以设想成由四层构成的同心圆结构:1.核心层:价值形成。知识、技能是受制于价值观的。2.内层:关键能力。诸如信息处理能力、反省思维能力、沟通协同能力、革新创造能力等。3.中层:学习领域。诸如语言学科群、数理学力群、人文科学与艺术学科群、跨学科领域。4.外层:支持系统。即体制内外的政策性、技术性支持系统。

“核心素养”的形成本身是学校课程的一个目标,同时也是达成其他目标的手段。因此,世界上众多国家都把“核心素养”引进学校课程,摸索新的教育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直面一系列的挑战,诸如如何把握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如何借助单元设计的创造,撬动课堂的转型;如何探索以“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为代表的新型评价模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