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管理故事

对第二次去博物馆行走发现之旅的思考

2018-11-06  本文已影响27人  霞满人间

学校里即将要进行第二次博物馆学习之旅。谢校长因为上次我对第一次博物馆之行提了较好的建议,让我对第二次的博物馆之行也提提看法。虽然我的水平很有限,但能为学校尽点绵薄之力,我还是愿意去努力的。因此,我同意参加学校博物馆之行的讨论会了。

在讨论会上,总要谈点自己的想法吧。这次的博物馆之行将到哪里行走?怎么行走?我一点也不清楚。因此,我让项目负责老师给我发了每个年级的博物馆之旅的设计方案。拿到厚厚的一叠设计,我感叹设计老师的用心良苦。当我粗粗地看完每一份设计方案,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我真不想参加这样的博物馆之行啊!

为了能在讨论会上说出点有建设性的话,我只能硬着头皮再细细地第二次去读方案,这次,我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首先,我还是觉得去博物馆行走、发现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作为行走课程,要区别于普通的课程,需要“有趣、有料、有效、有品”。

有趣,要放在第一位。纵观六份方案,许多都不够有趣。活动形式也不够丰富,大多局限于画一画,讲一讲。没有贴近本年级学生的需要去设计。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师所想设计的。教师把学生当成从没去过这个博物馆,零起点的,去设计方案。如果设计方案前,老师先问问学生,去这个博物馆,最想获得什么收获,想研究什么,让孩子提出自己的需要,再去设计,会有更好地效果。

扇博物馆的方案比较有趣,任务目标是参观扇博物馆后,举办一次“扇”的展览会。要有扇的总体介绍,还有五种扇的图案设计和制作。设计者对学生小组合作任务也进行了分工,还有简单的评价标准。考虑得比较全面,可操作性性强。

有料,博物馆里有许多可研究、探索的东西,是有非常多的“料”的。但选择哪种“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寻找,寻找最有价值的“料”,不要面面俱到,研究探索点不要太多,应由点及面。比如对《中国湿地博物馆》的行走发现,既要研究湿地动物、植物(画一画),又要号召大家爱护动物,保护大象,内容太多。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参观完湿地博物馆后,一起讨论下动物、植物的现状,由此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再创作环保宣传书签、海报等,主题集中在环保意识的培养上就行。

有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去了博物馆后,与没有去博物馆,之间的差别。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收获点。张老师的讲座中提高的五项能力指标有没有达成,可以去检测一下。

有品,就是要有特色,争取打出学校博物馆行走的品牌。六个方案中,有几个是去年做过的方案,就要思考去年不足的地方,今年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做到取长补短,不断精进。

还可以,针对一两个展馆,如湿地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省博物馆,设计一到六年级都可以行走的,不同层次的方案。

如茶叶博物馆,可否放到五六年级,结合语文课文品茶,设计其他的研究点。

另外,也建议一两个老师重点负责某一个博物馆,把它做精,不要涉猎很多的博物馆,毕竟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时间也是宝贵的。

最后对六个方案的一些小建议——

一年级《中国湿地博物馆》,因为场馆比较大,出发前教师应增加对整个博物馆的介绍,各场馆内容的分布。因为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不能借助文字资料阅读。可以侧重环保意识的提升,参观后让学生设计保护动植物的小卡片,卡片上画上要保护的动物或植物的图,再写一句宣传语(可以请父母帮忙),再分发给路人,或在学校展出。还可以设计寻宝图,把孩子的参观发现在寻宝图中体现,设计完后,孩子们可以用寻宝图玩游戏。

二年级《自然博物馆》五个任务,是不是供学生自由选择。五个任务多二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比如:文字说明(介绍就可以的,当当化石解说员)你们的动植物化石特征(来源、名称、生存时期、颜色、大小等)

三年级《刀剪剑伞博物馆》了解刀剪剑伞的前世今生后,还可以多关注未来。未来的刀剪剑伞会怎样发展,可以开展设计评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年级《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了解运河的变迁历史的基础上,能画出运河沿线城市示意图。再重点了解杭州段运河的站点,画出杭州运河站点图,下一次的行走就根据画出的站点,亲身体验观赏运河的美及用途。

五年级《中国扇博物馆》展览的形式很好,在设计制作的同时,也更侧重未来的扇的设计(没有驱散热气的功能后,扇可以怎么发展呢?有存在必要吗?设计小巧的,多功能的,工艺品性质的扇,也要继承前人的成果)

六年级《省博物馆(武林馆)》,感觉不够有趣,综合性不够强。因为没有去过,提不出什么建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