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文/雒宏军
到学校里开讲座,希望教师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于是就举出一些普通教师成长的案例。如何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良师,成为名师,他们的成长过程对教师更具示范作用,如果目标过于远大,榜样过于高大,反倒让教师觉得距离太远,无法企及,于是就放弃了努力。
山东的孙明霞老师和福建的王木春老师都是熟悉的榜样。明霞老师在《怎样当个好老师》一书中有一段话,讲得特别好,她写道:既然走上了讲台,那就把教师工作做好——要尽职尽责,让学生因遇到我们而享受到更加美好的教育,而我们也在创造美好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如今,明霞工作室遍及全国多所学校,很多教师受益其中,明霞老师的成长经历告诉了我们,如何享受课堂,享受学生,享受教育,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无独有偶,我也向教师们介绍过福建的王木春老师,我给老师们描绘了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见到的情景:网友们见面,兴奋异常,他却捧着一本书,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对周围的热闹视而不见。同样的,木春在《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一书中写道: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贴近教育,如此真切地触摸、体验它涌动不息的苦痛和欢欣,迷茫与希望。这种贴近感和切肤之感,使得原本漂浮着的教育理想,对于我,无复是壮怀激烈的坚守,从某种角度说,从事教育已经成为人生自我的实现方式,成为一种享受。
有句话说得好: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内发力是生命成长的主要力量,他们不是被谁塑造成为名师的,而是靠自己的信念和热爱,一步步成长起来,得到普遍的认可,成为大家熟知的名师。这个成长的历程是生动的,有苦恼,有彷徨,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悦,有眼泪,是由一个个生活细节组成的,我们面对的问题也曾经摆在他们面前,仿佛就是我们曾经的同事,在同样的体制和环境下工作并生活。任何成长都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不会一蹴而就,任何人都会有柔弱之处,没有痛感和泪点的是钢铁侠,高大上的典型徒具教育意义,不会引起教师共鸣,更不要期望着教师效仿。那些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教师才有引领意义,让我们看到置于熟悉的教育环境之中,他们在思考什么,做了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从而成为普通教师成长的参照。
今天,幸福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话题的背后,却是普遍的焦虑。对于教师来说,幸福感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童话,如今只剩下了“钝感”,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麻木的,每天的生活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忍受”,第二天还是“忍受”,即便忍无可忍,到头来还只能是忍受。同样做教师,明霞老师发现了“幸福”,木春老师找到了“享受”,那么,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在什么地方?
钱理群教授在《我的教师梦》中提出“精神家园”的话题,就是要把中小学营造成为人生的“精神家园”,“在中学的精神家园里所培育的,是作为‘人’的最基本、最根本、最本质的生命因子、精神品质,而且是以一种及其透明、纯粹的方式存在的。人在饱经风霜之后,拂去了岁月蒙在心头的灰尘,就更加珍惜生命中最本真的东西,他们都保留在中小学的精神家园里。”看到这里,我忽然想到明霞和木春的幸福感其实来自于他们丰富的精神家园,有了这个精神家园,外部世界的困难和问题就不会成为绳索,捆住本已经疲惫的身心,反而成为丰富精神家园的素材,经过反思实践,成了精神家园里结出的一个个硕果。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家园,或者家园失守,精神世界就变得空虚而乏力,被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束缚住手脚,动弹不得、挣扎无果,从而牢骚满腹、怨气重重,最后失掉了教育的理想,失去了人生的幸福。
那么,应该如何营造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看着他们的足迹,找到成长的秘诀并不难。第一要事恐怕就是大量的阅读了,读书本身就是滋养精神世界最好的方式,通过阅读改变观念,温润心灵,从而改变人生,校园就是读书的地方,对教师这种职业来说更加重要。接下来就是实践与反思,教师不是理论家,而是实干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都要通过教育实践才能体现出它们的意义,而反思则是再提高的基础,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扬长避短,这样,虽是同样的教材和学生,却会创造不同的课堂,而创造往往是快乐的。当然,还必须爱学生,对教师来说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偏偏产生了对立,教师提起学生来就咬牙切齿,提起教师来学生愤怒难平,有时候,我们是在为这个浮躁的社会买单,但更多时候还是教师信念出了问题,不愿爱,不会爱,患上了爱的失能症。有一项特长与爱好是必须的,琴棋书画,打球唱歌,这些都不可少,不必太精,但是会一项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给自己增加人气,增添雅气,甚至登山越野,钓鱼集邮都可以,在工作之余,真正的爱好一件事情,并且积极去做,就是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体验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