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学会选择交往对象
任敏杰 任一英 原创
走好人生每一步很多人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一个人只有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习得好的品行和习惯。
虽然很多父母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但是,父母如果不能把这个故事的理念,运用于指导孩子选择交往对象的实践中,就不能帮助孩子把握选择交往对象这个节点。
老成家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女孩,经常跟邻居家比她大两岁的小姐姐玩耍,有一天,老成发现孩子脸上有胭脂和口红痕迹,就询问谁帮她画的?
女孩说:“是邻居家小姐姐用她妈妈的化妆品画的。”
老成又问女孩:“这样画了好不好看?”
女孩说:“好看。”
老成对女孩说:“你现在还小,用成人的化妆品可能损伤你的皮肤,今后不要让小姐姐给你画了,你自己也不要画,好不好?”
女孩说:“我们幼儿园表演节目不是也画吗?”
老成说:“表演节目时化妆,演出结束就马上清洗干净了,化妆品在脸上停留的时间比较短,即使有损伤,也会很轻微。”
女孩似懂非懂的听取了父亲的建议,表示一定按父亲说的做。
老成自从发现邻居家女孩给自己孩子化妆那天开始,就尽量避免孩子与那个小姐姐接触,类似情况再没发生过。
老成之所以关注孩子的交往对象,其实与他自己的经历有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很多人家里要添置家具,就得自己买木料,请木匠到家里来制作家具,木匠到哪个家庭制作家具,哪个家庭还要解决木匠的吃饭问题,木匠通常是与这个家庭的成员一起吃饭。
当时,老成大概十岁左右,他们家也请了木匠来家里制作家具,他放学后有时也去看木匠做家具。
有一天木匠对他说:“我经常在别人家里制作家具,只有你妈妈像孟母一样关心你们。”
老成:“孟母是哪个?”
木匠:“孟母就是孟子的妈妈。”
当时正是批判孔孟思想的年代,老成的父母不可能给孩子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老成就在想,孟子既然是个大坏蛋,孟子的妈妈也应当不是好人,但还是想听孟子的妈妈关心孩子的事。
老成就问:“孟子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他的?”
于是,木匠就把《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给老成听,老成听后说:“我们也没有经常搬家呀?”
木匠:“吃饭的时候你妈妈说,要跟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一起玩耍,不要跟那些不爱学习的人混在一起,说明你们的妈妈非常关注你们的交往对象,所以我才说你妈妈像孟母一样关心你们。”
当今是一个资讯非常发达的时代,各种媒体曝光孩子不规范行为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媒体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男孩,父母带他去火锅店吃饭,小男孩吃饱了就在店里乱跑,发现其他座位上的两个女孩,把手机放在桌子上,就想去偷拿她们的手机。
女孩发现后不让拿,小男孩就朝火锅里吐口水,女孩找孩子的妈妈评理,孩子的妈妈居然说:“孩子不懂事,让让孩子。”
女孩回到座位后,小男孩趁女孩不注意,端起滚烫的火锅,朝女孩脸上泼去,结果造成女孩严重毁容。
媒体还报道过中学生把同学从四楼扔下去的案例,广西某中学,一名穿着校服的高个子男同学,突然将一名穿着黑色上衣的男同学抱起,从四楼扔下一楼,自己却像没事人一样转身就走了。
被扔下楼的同学,身体多脏器严重受损,全身多处骨折,后经医院紧急抢救,才保住生命。
上述两个行为不端的孩子,可能是受父母不良习性的影响,也可能是受他人不良习性的影响,虽然他们具有不良习性,但他们身边仍然有交往的朋友,与这种孩子交往的人必然会被他们的不良习性影响。
这些案例告诉父母,必须重视孩子择友的问题,然而并非每个父母在孩子择友的问题上,都对孩子有过关注,或对孩子进行过指导。
父母在孩子择友的问题上是否给予指导,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告诉孩子可以或不可交往的对象,同时关注孩子的执行情况;二是提醒孩子可以或不可交往的对象,但对孩子的执行情况关注不多;三是明白损友可能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但又担心把这个问题告诉孩子,孩子在择友时就可能无所适从,因而回避这个问题;四是父母本来就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关注和指导。
众所周知,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必定要与他人发生交往,在与他人交往时,难免受到他人不良习气的影响,也难免遭到一些人的算计。
然而,在住房商品化的今天,人们不可能像孟母一样经常搬家,用命令的方式,不让孩子与那些具有不良习气的人接触也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父母在把握孩子择友的问题时,采取的方式,就是尽量将孩子与那些具有不良习气的孩子进行物理隔离。
对于什么是不良习气,很多人都能感觉到,但不良习气反映了一个人的哪些本质问题,不是每个父母都清楚,其实一个人是否有不良习气,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反映,首先是这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道德品质的好坏,又与人的一些人格品质相关联,其次是这个人的各种习惯的好坏。
因此,父母在帮助孩子选择交往对象,培养孩子识别交往对象的能力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了解交往对象的家庭情况
孩子对社会的认识,是一个逐渐积累经验的过程,当孩子不懂得怎样去识人辨人时,父母就要多和孩子沟通,只有跟孩子沟通,才能了解孩子交往对象的家庭情况。
父母了解孩子交往对象的家庭情况,重点不是交往对象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而是了解交往对象父母的人格品质和生活习惯等,因为父母的人格品质和生活习惯会传递给孩子。
当发现交往对象家庭成员的人格品质和生活习惯,可能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时,要阻止孩子与其继续交往。
二、观察交往对象的人品习性
虽然父母的人格品质和生活习惯会传递给孩子,但孩子还可能受到父母以外的人的影响。
由于不是每个父母都在时刻观察自己孩子的品质或习惯,即使在观察孩子的品质或习惯,但当父母不认为孩子的品质和习惯有问题时,孩子就可能把一些不良品质或习惯固化下来。
在孩子意识到父母不认可自己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时,孩子会在父母面前隐藏自己的不良品质和习惯,在没有父母约束时,就可能暴露出来。
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把交往对象带到自己家里玩耍,以便于观察孩子的交往对象。
三、培养识别交往对象的能力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虽然重要,但父母不能让孩子为了交友而交友,要培养孩子识别交往对象的能力,孩子只有具备识别能力,才能避免与具有不良品质和习性的人交往。
现在经常有人说远离垃圾人,而且还列举了垃圾人的各种不良品行,主要是指一些人格品质低劣的人。其实《增广贤文》就描述了很多人格品质低劣的人的行为,父母可以让孩子了解相关内容。
父母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在孩子不能识别交往对象时,要给孩子把关,在孩子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时,要让孩子学会鉴别益友和损友,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公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