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管理故事

“严厉的爱”既是最难给的,也是最重要

2018-04-28  本文已影响397人  霞满人间

《原则》这本书的作者瑞.达利欧在书中提出“严厉的爱既是最难给的,也是最重要的爱”的观点,我很有共鸣。这与中国的古训“严师出高徒”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信奉这条原则,并努力践行。在这条原则的指引下,我在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中,都收获了别样的精彩。

教育孩子,给他的最大的礼物是获得成功的力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给孩子学习、改进、奋斗的机会,而不是给他们所渴求的东西,这会使他们变得更强。要想给孩子“渔”而不是“鱼”,就需要教育者给予孩子“严厉的爱”。

“严厉的爱”是准确的批评,指出孩子的错误和缺点

虽然多数人爱听好话,但准确的批评更加难得。义务教育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里有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了这样一件事:“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它“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它“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在篇末这样写道:”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准确的批评是严厉的爱,这种爱很难,因为孩子和家长都不喜欢听。恭维的话容易说,但它们不会帮人提升。作为教师,不管孩子和家长是否喜欢,面对孩子或家长的错误和缺点,应该准确地指出。要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虽然“糟糕透了”的评价刚开始让人难以接受,但事实的评价会让孩子和家长认识到错误和缺点,给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能让他们去改进、提升。

虽说表扬鼓励的人们他们干得好,这点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严厉的爱”, 从长期来看更为宝贵。要取得成效,教师必须清楚、反复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关爱。让家长和孩子明白:我们不该庆祝自己有多伟大,而应该关注自己哪些方面应该改进,这才会成就卓越。

“严厉的爱”是做错事后不姑息,让孩子学会担当

“严厉”在百度百科里的意思是“严肃而厉害”,一般指做错事情后给予的厉害的、高层度的惩罚,不姑息。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最有力度的个人转变,来自一个人再也不想经历的错误所造成的痛苦——“跌到谷底”。所以,对于让人获得此类经验,或者用这种经验来告诫自己,不再犹豫。

巧用错误,促使孩子改进提升,是一种教育智慧。孩子年纪小,经常会犯错。当然,不是所有的错事都需要严厉的爱去惩治。有些错事,特别是道德品质方面的【偷窃、欺负同学(打人、骂人、侮辱别人)、作弊等】,教育者必须给予“严厉的爱”,绝不姑息,让孩子铭记在心,做到下次不再犯。

有些错误可以教会孩子责任和担当。许多伟人小时候做错事,他们的父母也给予“严厉的爱”。美国总统里根11岁的时候,在踢足球时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下蛋的母鸡,闯了祸的他向父亲承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过失负责。可他没钱,父亲说:“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还我”。从此,里根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半年后,他终于还给了父亲12.5美元。

班里有两位孩子课间玩耍时,不小心打破了走廊上的灯罩。我让他俩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给他们提供了两条承担责任的建议:1.他们可以向父母借钱赔偿,但必须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偿还弥补自己的过失(如为家里倒垃圾,或扫地、拖地一个月);2.向学校总务老师承认错误,用自己的服务弥补过失(如当课间活动管理员,督促同学们文明玩耍)。最终,两位孩子用行动弥补了过失,懂得了:犯了错就该勇于承担后果,不逃避,也不推卸责任。“严厉的爱”使他们收获了责任和担当。

“严厉的爱”是督促刻意练习,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教育即是培养好习惯。研究显示,如果你能坚持某种行为,约18个月,就会形成一种几乎要永远做下去的强烈倾向。习惯能让大脑进入“自动导航模式”,用神经科学术语说,就是你让基底核从大脑皮层那里接管控制权,这样你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

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的恒心不够,这就需要教育者给予“严厉的爱”,督促孩子刻意反复去练习,直到养成“自动导航模式”的好习惯。

为了让每位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费尽心思,运用多种方法,并辅以“严厉的爱”督促孩子去刻意练习书写(面对不工整的书写,擦掉让孩子重写),长此坚持后,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清楚工整。“严厉的爱“不仅让学生收获了工整书写的习惯,还让他们收获了细心、耐心的好品质。

好习惯的养成一定需要“严厉的爱”,“特别狠心特别爱”!在孩子不想坚持时严格要求,不要心软,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严厉的爱”是不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去实现愿望

瑞.达利欧在书中这样写道:在我的生活里,我想给他人,尤其是我爱的人,最好的东西是:应对现实以实现愿望的能力为了实现增强他们能力的目标,我经常会否定他们的愿望,因为这样做将给予他们拼搏的机会,以便他们增强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实现愿望。如果我只是给他们想要的东西,就会削弱他们,最终导致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

独生子女时代,一个孩子往往有三四个大人帮忙照顾,孩子需要学会的能力都被长辈代替代劳了。比如,班中有许多孩子从小就不用帮家里做任何家务,没有收拾整理的习惯。到学校读书后,这些孩子整理书包、课桌椅的能力明显落后于别的孩子,他们的书包抽屉桌面总是乱糟糟的。缺乏整理能力的孩子,书写能力、思维条理性要比别的孩子弱,做事的速度也比别的孩子慢多了。

所以,要想让孩子以后有实现愿望的能力,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狠下心来,给予孩子“严厉的爱”,不要轻易帮孩子实现他们的愿望,要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实践、去奋斗。如,他们想要玩具就要靠好表现去获得;不好好整理忘带东西就让他们挨老师批评自己承担后果,以此养成碰到问题自己去解决的习惯;碰到难题多读读题多动动脑不要轻易给他们答案;老师布置动手作业(如编小报、做笔筒等)即使孩子做得不美观也不要去代劳……

给孩子锻炼、拼搏的机会,他们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就能依靠自己实现愿望。否则,就会削弱他们,最终导致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

古话说得好: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教育需要“严厉的爱”,需要适当的惩戒,需要“特别狠心特别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