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常思自己过
跋山涉水来重庆,课终于是讲完了,却一点也没感到轻松。
静坐常思自己过大赛要求讲地域文化,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周文化,如何切入高中语文课堂,第一个念头便是《诗经》,于是便有“《诗经》里走出的周文化”这一课题。
开始读书,第一阶段:由薄变厚法。先从《诗经》读起,三个版本的《诗经》一篇篇读过,对有意向选入课堂的一一抄过。然后读周文化,找来有关周文化的六本书,一本一本啃,找书期间特别感谢朋友和同事的帮助。
周文化的书读过数遍,亶父一季历一文王一武王一成王一康王的线索才渐渐明晰,自豳迁岐一泰伯奔吴一拘演周易一武王伐纣一桐叶封地一成康之冶,周文化的精神才逐步突现。设计表格,一一对应,讲课的思路渐渐云开雾散。
第二遍读书:找《诗经》和周文化的联结点。不同书对周文化的总结归纳不同。想来想去,决定从周文化中的“周礼”出发,找出公认的嘉礼、宾礼、凶礼、吉礼、军礼五方面,然后再读《诗经》,找出与“五礼”相对应的诗篇:《鹿鸣》《有客》《天作》《无衣》《甘棠》《采菽》《大明》等诗篇。原文译文注音一一做成电子版,做成教案,做成学案,做成课件。无数的心血,无数的起早贪黑,无数的牺牲节假日。干涩的眼睛知道,酸疼的颈椎知道,饥饿的肚子知道,蒙尘的家具知道,干枯的花草知道,写过的稿纸知道,用过的笔芯知道,书房的桌子知道,阳台的椅子知道,体重计知道,教案本知道:我曾经历了多少艰辛,跨过了多少坎坷。
第三遍读书:由厚变薄法。开始选定11首诗,课堂容量显然有些大,加之《诗经》枯涩难懂,光正音、释词都得好长时间,学生难以消化。忍痛割爱开始删,三次删减,最终定为六首。
静坐常思自己过如何导入?由诗城重庆联系代表诗作及代表诗人,故意将李白和杜甫设为首尾,从诗坛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分出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由现实主义的源头引出《诗经》,由《诗经》的写作时间引出西周,由西周引出历代国君、与国君相关的典故、典故中体现的周文化特色,推出周礼的五部分。然后通过《诗经》中的五首让学生判断属于周礼的哪一部分,学习中领悟周文化的内涵。作业以《木瓜》为例,让学生体悟其中的周文化内涵。
讲课结束,回顾整个备课思路,感觉自己走的是论文模式或讲座模式,整个思路体系有些复杂。如果要上课,客观真实地讲,放在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可能比放在高中更合适一些。但我没有资格给大学生讲,所以让听课的高中生受累了。
特别感谢重庆广益中学高一六班学生的积极配合,不离不弃。
静坐常思自己过高三连续16年,似乎已不会讲新课。“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应该是真理。
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融合,教学设计不仅仅考虑讲授内容的知识性,更应吃透学情,熟悉学生基础和年龄、心理特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的密切配合,不能只是教师的单独表演,不论这个表演是知识性的还是技术性的。过于沉闷或过于炫技的课堂都是不合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将教书变为育人,才谓真正的教学。
2018年12月4日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