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打卡Day9
今天是勇气读书会打卡第九天。今天读的是《教学勇气》第二章三、四、五节。P41-P51.
第三节和第四节同第二节分别为恐惧的三方面。
第三节中作者表述了教师内心的恐惧主要是:工作不受赏识、没有足够的报酬,尤其来自年轻人的评判。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恐惧下,教师对学生发出的信号经常进行错误性的理解,如恐惧而非鄙夷,这样那些对学生恐惧的教师选择了停滞状态,用怀疑的态度来防备学生、教育和任何希望的迹象。
但只要正确地理解恐惧,这种愤世嫉俗的感情里可能包含了自我更新的种子——埃里克森的“生成产出力”,“生成产出力”指出了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自我同一性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意味着创造力,另一方面意味着一代又一代层出不穷,带着其蕴含的必然性。
面对年轻人肤浅的评判,教师必须面对而非掉头离开。“来自地狱的学生”更让作者更深切的感受这种恐惧。他将其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病态的,需要铲除,它们源自被年轻人喜爱的需要(常见,却会阻止教师很好地为学生服务);另一部分是健康的,需要保留,因为这些恐惧的存在,使得作者的生活保持与世界的联系。
作者以热情的“不要分离”的呼唤来对待学生。作者讲到,“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往往让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地款待教师的世界。”
在教学中,要把握不断和年轻人相遇的机会,明白我们会向学生害怕我们一样害怕他们,我们会更有可能走过灾祸到达幸福——然后会为服务于年轻人的创造力而学会解读他们的恐惧,以及我们自己的恐惧。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对孩子们性格、习惯以及对课堂把握能力等各方面的恐惧,不应该回避,任其发展,侵蚀我的内心,而应该勇敢面的这些恐惧,以热情的心态,将自己的内心真正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才能真正的乐在其中,品在其中。
第四节讲的是令我们恐惧的认识方式。
认识方式的形成源自我们对关于教育使命的两个核心问题的回答:我们以何种方式获得知识?我们根据什么说我们的知识是真实的?这表现在我们的教和学的方式中。
我们关于认识的假设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建立联系的能力。而建立联系的能力正是良好的教学所依赖的基础。这种认识方式植根于恐惧之中。“客观主义”的模式这样描绘真理:真理是只有通过把我们自己,把我们是身心与要认识的事物相分离才能获得的东西。这就是在学科排序中音乐、艺术和舞蹈处于底部而“硬”学科处于顶部的原因。但客观主义除了阻止主观主义的扩散,它的目标在于消除“自我”的发端以保护真理。
从作者用了两页半的对客观主义的描述,已经能够看出作者是反对客观主义的,他反对的理由如下:1.对认识自我和已知事物都充满恐惧的客观主义,使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疏远,使我们与我们的学科、学生和自己的关系畸形。2.这种认识方式不能够令人信服地说明认识过程实际上是如何发生的,即使对科学本身的核心内容也是如此。
因为认识是我们如何跟未及的他者建立关系,与我们未接触的缺乏知识结构的客观现实建立联系,在最深层次,认识总是共同分享相互联系的。著名生物学家麦克林托克的故事点名了这个事实:我们通过与世界连接而不是通过与它割裂来获得知识。这是一种认识和生活的方式,这种方式超越了对他者的恐惧,而进入了对他者的尊重甚至需要之中。
如果我们敢于走出我们的恐惧,把认识作为一种爱的形式,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控制的恐惧,而与世间万物形成伙伴关系。更充分地关怀、参与我们自己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联系性的认识方式——其中爱取代了恐惧,共同创造取代了控制——是一种可以帮我们恢复互相联系能力的认识方式,而相互联系的能力是良好教学所依赖的基础。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自我的爱融入到其中,和教学、学生之间不仅仅只是知识为介质,中间还有爱。作者讲述生物学姐麦克林托克的故事很生动的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主观的思想投入其中,才是“最高形式的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油!
第五节——不要害怕。
与现实如何重建联系?作者说,是表明为“精神性的”东西。它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一种意识状态——“不要害怕”——不是不该有恐惧,而是不必置身心于恐惧其中。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齐飞,
乘风,驾云,
齐归。
——里尔克《啊,别分离,》
作者以里尔克的诗来描绘自己渴望的多姿多彩的供安身立命的经典。“分离”是习惯的生存状态,但内心却对联系充满渴望。在恐惧和渴望中如何选择?一位职业技术教师的事件让作者懂得了这种新的生存方式,是进入一种意识状态:有恐惧而不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以真诚对待存在的恐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恐惧本身为出发点。
这位老师尊重了内心的渴望,便超越了恐惧,保持了与各方各面的联系。
作者对这方面的讲解,自己还没有深刻的感悟,但是,我想在未来,这本书值得我重读!一本有内涵、有深度的好书!